日前,国家文物局等9个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基本成为世界博物馆强国。一个强大博物馆的建设离不开一个不断优化的博物馆结构体系的支撑。
多层次博物馆的协调发展势在必行,这是由博物馆的结构体系决定的。博物馆系统有很多层次。一个层次意味着博物馆有大、中、小规模的系统。另一个层面是博物馆业主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它还可以包括多种博物馆。我国大中型博物馆建设取得多项成果,全国大部分城市建成了与当地发展相匹配、突出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性博物馆;大中型博物馆不同程度地实行了以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为中心的博物馆专业化进程。然而,博物馆的发展也有一个“向下”的问题。
在德国和日本的博物馆体系中,有“地方博物馆”的思想,强调博物馆可以在有限的社区单位中促进自我认同和地方认同,重建社区居民对“小地方”的自豪感。在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国“新博物馆”运动中,社区博物馆和邻里博物馆的概念一度活跃,其内涵与当地博物馆相似。目前,这些理念和本土探索对推动中国博物馆的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在这里,人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的地方治理已经形成了省、市、县、乡、村的网络组织。如何做好“小地方”的文化建设,如何更合理地将当地社区现有的文化和社会习惯纳入文化治理体系,一直是影响我国社会文化整体发展的重要问题。博物馆的发展与这种文化治理体系的发展密切相关,也可以在这种文化体系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博物馆学一直主张,博物馆可以在收集和研究“物品”的基础上重塑特定地方的历史、文化和身份,同时成为当地社区代言、互动和共同成长的文化中心。
要实现这一理想,中小型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乃至更广阔的文化展示空间所能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目前,这类博物馆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例如,由于专业化水平有限,缺乏资金和智力支持,博物馆很容易名存实亡,或者难以可持续发展。再比如,明显的同质化和单一的评价机制也容易导致大量中小型博物馆盲目照搬大博物馆模式,对地域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探索有限。此外,博物馆之间以及博物馆与其他当地社会、文化和教育机构或部门之间的互动不足。尤其是“低水平”的博物馆,完全靠人气是很难吸引更多观众的。同时如果地方财政或主导资本投入不足,就容易缺乏活力,与地方整体发展脱节。
鉴于此,重新审视多层次博物馆的协调发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深化基层治理改革、激发文化市场活力的政策背景,也将为各级博物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如何加快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进而促进博物馆结构体系的优化,是博物馆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层次博物馆的定位和属性,从而形成不同的格局。同时,完善对中小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的业务指导和示范引导,拓展一些有活力和代表性的中小博物馆或文化展示空间的成长空间。其次,要加强部门内、部门间和行业间的合作,用文化网络的思维理解不同层次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之间的关系,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和旅游的更广泛融合,允许和鼓励更多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和“自下而上”的地方力量参与其中。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作为专门的机构,应该始终坚持自己的专业目标、职能和标准。
总的来说,多层次博物馆体系的整合将成为影响我国博物馆事业在下一个发展阶段能否实现有机转型和转型的关键因素。然而,这远远不是博物馆自己的任务。只有多方合作,形成合力,系统才能成功优化。
(作者:王思雨,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化学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