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针对盲盒市场的消费者提示,引发了当前市场的四大问题,即商家过度营销、商家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消费者纠纷难以解决。同时提醒相关运营商要从产品本身努力,不要盲目蹭盲箱的营销热度,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效益,却失去了长久的口碑。
如果注意的话,我们会发现在很多商场、交通枢纽等地方,传统的自动售货机开始摆放各种各样的盒子,而不是普通的商品。而且盒子里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包括手机、玩具、美容等等,从最初的泡泡亚光娃娃盲盒。很多人可能认为盲箱是一种赌博行为,充分利用了消费者的赌徒心理,不认同盲箱经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的盲箱经济其实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收集娃娃的盲箱,一个是商品的盲箱。对于前者,需要认识到情感理性和消费非理性,对于后者,需要认识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事实上,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出的四个主要问题中,只有第一个涉及消费者心理,其目的不是否认,而是呼吁理性消费,而其他三个问题都涉及产品本身。所以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协会更关心的是热盲盒引起的市场混乱,而不是盲盒本身。2019年8月,某机构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每年有20万消费者花2万多元买盲盒,甚至有消费者花几百万买盲盒。从数据来看,盲盒的玩家群体并不大,因此,总体来说,很多人并不了解消费盲盒的心理。
买盲盒有情感理性和非理性消费。对于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来说,为情感买单已经成为他们的主要消费心理。目前,对于消费者来说,一种商品带来的使用价值和情感价值逐渐分离,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决定了他们更注重一种商品的情感价值。盲盒里面的小可爱给人的“家庭感”,盲盒收藏带来的“成就感”,盲盒社会化带来的“归属感”,是消费者消费盲盒的主要动机。
但是情感理性伴随着非理性消费,很多消费者都有“赌徒谬误”的概念。所谓“赌徒谬误”,就是想当然地认为随机序列中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与之前的事件有关,即其发生的概率会随着之前该事件没有发生的次数而增加。买了盲盒,如果之前没买过,下次买的概率会增加。理性地说,我们当然知道每一次购买都是相互独立的,但对于购买时的消费者来说,赌博心理会被“赌徒谬误”强化,从而产生冲动消费。
商家利用这样一种情感和消费心理的矛盾来收获消费者的钱包。很多人可能会说盲箱经济无可指责,其实不然。盲箱经济的问题在于玩法,因为消费者和执法部门没有掌握一些玩偶的生产概率,导致信息不对称。企业如果充分把握生产概率,就会拥有类似垄断市场的定价权。这样企业就可以根据消费者的特点,把购买盲盒的消费者的消费剩余全部挤出来。
商品盲盒与娃娃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强烈的情感价值。但商品盲盒往往低价销售,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的赌博心理。而且商品盲箱的信息不对称更严重,缺乏企业的长期利润导向,所以普遍抱着赚快钱的思维。在赚快钱的营销导向下,很容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尤其是盲箱经济从线下转向线上,而且
所以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提示非常及时,要努力说服消费者规范盲箱经济,尤其是对于商品的盲箱,购买注重使用价值的商品不要被低价营销的盲箱所迷惑。但是对于收藏品和稀缺商品的盲箱,说服的效果可能有限,所以要更加注重规范玩法,尤其是概率,企业不能随意调整。同时,要足够重视产品生产销售中的违法行为,降低消费者权益保护成本,拓宽消费者权益保护渠道,增加违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