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文化是指汽车作为现代工业产品形成的独特文化,它被赋予了人类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情感需求等。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审美取向。汽车文化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产品层面、使用层面、认知层面,可以说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1世纪,中国汽车产品开始迅速进入家庭。就像服装和饮食文化一样,人们在占有和利用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中国汽车文化应运而生。
汽车文化首先是制造文化。1931年6月,中国第一辆国产轿车——民生牌研制成功。其中70%的零部件是国产的,在当时国内机械行业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可以算是奇迹了。但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民生汽车厂被日军占领,扼杀了中国最早的汽车工业,才得以蓬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辆自制汽车——解放牌卡车下线,揭开了中国真正汽车工业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的前10年,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实现了轿车、卡车、越野车等车型的自主生产,实现了中国人自己的汽车梦。
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通过合资合作,中国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汽车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汽车工业开始快速发展,汽车市场迅速扩大。与此同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开始重新焕发活力。从对汽车是“四轮加两排沙发”的认知,到现在永远以用户为中心,以质量为导向,绿色环保,中国的汽车制造文化和理念在不断完善,这些铁壳也越来越感性和有个性。
汽车文化也是一种使用文化。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今年4月,共售出225.2万辆汽车,同比增长8.6%。前四个月汽车累计销量超过870万辆,同比增长51%。在疫情的影响下,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仍能保持快速增长的市场之一。多年来,中国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市场。当初中国消费者还不适应这么大的车量,体现在虽然车量迅速扩散,但是对于如何正确使用汽车,文明驾驶的认识却远远落后。有些车主买车后,只注重车带来的便利,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开车的责任。不文明的行为,如不礼貌的行人,拥挤,大声的哨子,在车里乱扔垃圾和道路愤怒是常见的。
随着中国汽车社会的成熟,中国的汽车文化开始成型。在管理和教育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中国消费者的汽车文化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大多数车辆可以在没有指示灯的人行道上给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让路。堵车、开吵架车、酒驾等不文明违法行为也明显减少。自发的组织,如车和俱乐部,也开始发挥教育和引导文明驾驶的作用,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与此同时,汽车用户的用车理念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绿色、环保、和谐的用车文化正在成为主导因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使用汽车的过程中关注低碳生活的问题,开始主动选择绿色出行。
汽车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目前,中国汽车工业最明显的标签是创新。包括新能源、智能化、网络化等,已经成为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汽车行业处于这一趋势的前沿。一大批中国传统汽车企业和新兴高科技企业正在努力推动这一趋势的发展。随着这些新技术、新车型的深入推广,整个汽车行业和汽车文化不断取得创新突破。
与130多年的世界汽车发展史相比,中国的汽车工业和汽车文化可能还不成熟。真正的汽车社会和汽车文化,一定是建立在大量汽车的基础上的,但并不意味着路上全是汽车,可以称之为汽车文化。汽车文化的核心不是汽车,而是“人”,是一个包括文化、生活、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整体系统。真正成熟的汽车文化,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爱,体现了全社会的环保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