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坚持用红色资源塑造城市特色,铸造市民精神,形成社会风尚。“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成为800多万遵义人的自觉行动。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水平也不断提高。许多去过遵义的游客都被这里蓬勃、健康、祥和的城乡氛围所感染。
“转折之城”延续着红色的血液
遵义会议、沟坝会议、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娄山关会战……474处长征遗址和2000多件藏品,作为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城”,遵义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13岁的遵义小学生张瑞宁平均每年给游客宣讲60个红色故事,坚持了4年。近年来,遵义市培养了张瑞宁等1000多名“小红志愿者”。"我很自豪能告诉更多的人我家乡的红色故事."张瑞宁说。
2017年以来,遵义市开展了“讲好长征故事,把立德庶人——长征故事落实进校园”系列活动,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在全市教师中培养了一批红色文化专家,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培养了一批长征故事讲师,开发了一套以长征为主题的地方德育课程,打造了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国德育名牌。
同时,遵义作为先进典型的引领者,讲述了杜、当代出现在遵义的黄大发等时代典型的动人故事,大力弘扬了“政治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近年来,遵义市11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57人获贵州道德模范,52人入选“中国优秀人物名单”,259人入选“贵州优秀人物名单”,为革命老区儿童遗传红色基因树立了榜样。
全民参与带来更多的收获感
5月6日上午,遵义市一辆载着一对母子的汽车坠入湘江。危机时刻,62岁的市民夏世刚在河岸边做早操,毫不犹豫地跳入河中救人。然后岸上的贺海军和王海波也下水支援。十分钟后,落水的母子被救上岸。
像这样勇敢而温暖的场景在遵义不断涌现。“名城好司机、斑马街礼遇”、“文明行为走进千家万户”、“名城先锋党员志愿者”、“文明五模范”等志愿服务活动在遵义正常开展,“循路行义、全民志愿”成为遵义志愿服务的名片,注册志愿者85万余人,志愿服务团队2000余个。
在汇川区西马路街道仁和苑小区,由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的“红色跑团”是一个景点。他们穿着制服,服务于“你告诉我,我就跑”的目的。他们随时准备为群众跑腿。
“党建带路,上下齐心,全民参与,成果共享”,遵义文明城市建设活动始终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忧患意识为重点。近年来,遵义先后改造了20多万人的城市棚户区,改建和扩建了人民路、上海路等城市主干道,开通了100多条市区小微循环道路,新建公共停车位1.8万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16%,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98.1%。更蓝的天,更清的水,更绿的山,更美的城市,成了遵义市民的亲身体验。
塑造灵魂,让城乡一起美丽
遵义作为革命老区,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遵义在建设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坚持城乡兼备的美,让红色基因在广大农村继续传承
目前遵义以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为单位,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确立了现任党政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进入网格;志愿服务单位进驻电网;地区党组织接入电网;群体中的社会组织的网络化机制实现了“在社区吹哨,向部门报告”,“留在家里,不出门”,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在城市中,遵义以创建“四民社区这座美丽的城市”为载体,营造“安全、便利、幸福、健康”的和谐宜居环境。鼓励和引导社区探索历史文化,在社区营造微景观、微广场、微角落,全面改造34个老社区,逐步使社区焕发人文气质,赋予时代精神,凸显文化底蕴,从文化空间构建居民价值观社区。
在农村,遵义以创造“农家乐四绝、美丽乡村”为载体,分类实施,逐级推进村容改善,突出地域特色,保留乡村乡愁,不搞“千村一面”,使黔北乡村遍地繁华。目前,遵义市正在推进巩固和扩大扶贫攻坚成果与农村振兴的有效对接,加快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处处风光、文明幸福、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