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书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独一无二的景观,其传丝原理与绘画意义交融,具有工艺与艺术的双重价值,5月20日在上海博物馆揭幕的“明清刺绣书画专场”,精选了藏品中的27件/套精美刺绣,辅以8幅书画,系统地向人们展示了高超的技艺和优雅的风格。
据介绍,除了一些顾绣藏品外,所有展品都是首次展出,平时很少见到。上海博物馆技术研究部副研究馆员于颖告诉记者,刺绣书画是指丝绸绘画和刺绣书画两种文物。丝绸被称为“圣织”,其编织技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于古代丝绸之路传入的剪羊毛技术。这个工艺非常精致,遇到复杂的图案一天只能织几毫米,所以有“一寸丝一寸金”的美誉。一幅明代《群仙拱寿图》的画,面积超过三平方米,是有史以来流传下来的最大的一幅此题材的帛画。这个明朝《群仙拱寿图》源自清宫旧藏。印章上有五种印章,描绘的是中西方后妃过生日时在瑶池举行蟠桃盛会,许多神仙都去祝寿的传说。这部作品所使用的技法有平、钩、扎、扎、混、梳、长短等,以及明代独创的凤尾,从画面上人物的服饰和器物可以推断,这部作品是根据宋代罕见的图画编织而成的。
事实上,无论是丝绸绘画还是刺绣书画,都与书画艺术密切相关。以展出的明末《东山图》为例,这是古刺绣中唯一传世的手卷形式。从董其昌崇祯五年的题字可以看出,此绣是他委托上海顾的刺绣工临摹宋代赵伯驹名画《东山图》,并命次子董祖泉同年赠给程绍,意为拍下“东山报捷”的照片,希望程绍重掌官场。明代松江大员董其昌向同僚索要宋代顾绣作为礼物,可见顾绣在当时文人贵族中的流行程度。这卷里的丝绣不多,但是针法多变,所以在基础书里要用不同的刺绣方法来处理不同的笔墨形态。斜绕针、连接针、滚针、钉线绣是主要的刺绣轮廓;绣有织锦、松针、混针、敷(毛)针等。赋予马鞍毯、松叶和马的纹理或图案。整幅手工卷丝刺绣流畅,主题突出。所见山水、建筑、人物、草木生动传神,一个个完美无缺,充分体现了明谷绣“画绣结合”的特色。
东华大学教授鲍明信认为,顾绣起源于明末著名的上海鲁香园长子顾继海的妃子塞缪尔。最有成就和代表性的是顾的外孙儿媳韩希蒙,其作品在世界上被称为“汉元绣”,目前世界上只有不到20件。此次亮相的《花卉鱼虫》《灵地彩绣》画册,是藏品中的一等品,堪称古刺绣艺术的巅峰之作,韩希蒙在作品中,生动地绣出了不起眼的花草,昆虫、鱼虾的惊喜,欢乐与挣扎的瞬间,让人看了如书画,细看之下被誉为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