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壳到零食包装,从玩具娃娃到猫爪杯,以这些物品为代表的“萌经济”悄然兴起,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这种现象背后有很多因素。年轻人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压力下,需要寻找更多的情感出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希望得到拟人化的“伴侣”来寻求慰藉。早些年就开始红火的宠物,各种新出芽的对象,因为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而广受欢迎。
这种趋势在国外已经存在。皮卡丘是日本“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动漫、影视等内容性较强的行业,培养了日本年轻人的“萌文化”意识,让他们长大后愿意购买这类衍生品,从而获得了“回归童年”的亲切感。
可惜这种“萌经济”的知名IP大多来自国外。这也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随着“Z代”(1995-2009年出生的人)的崛起,“Z代”消费潮的国内话题也引起了关注。据统计,这个群体多达1.5亿人,他们也表现出与父母完全不同的消费倾向:在消费过程中追求快乐、个性等精神回报,需要企业为他们提供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在满足年轻人“萌经济”需求的同时,企业也要注重满足他们的精神价值需求:用更丰富的“萌经济”产品给消费者更多的惊喜,从而提高他们的收获感。
这就考验了国内相关企业和行业的创造力和内容原创性。一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发掘现有符合“萌经济”的文艺作品的内容和IP。比如《西游记》中的四位师徒能否以“大”的形象进行二次创作?比如我们小时候熟悉的葫芦娃和黑猫警长,能不能转化成更现代更新潮的形象?应该说这方面的文化资源很多,是值得关注的IP宝藏。
无论是年销售额10亿元的故宫“萌娃”,还是以故宫经典IP为素材打造的大量表情包,都证明了只要深入研究年轻人的品味和爱好,不断提炼和创新自己的文化资源,就能结合起来打造出受年轻一代欢迎的“萌经济”产品。
另一方面,企业不能只想着“吃老本”,需要吸引更多有创意、有运营、有内容的人才,从整个产业链的前端(原创内容和作品创作)、中间端(营销推广,让更多年轻人理解和喜欢)、后端(内容和人物衍生品的产业化运营)全面推进“萌经济”的规模化、系统化运作。
当然,这注定是一个相对“慢”的产业投资周期,但文化产业本身不能只专注于赚快钱。故宫之所以在“蒙经济”上取得成功,也得益于故宫长期以来在文化创造领域的深度培育和创新。所以,面对“萌经济”,国内相关从业者必须要有远见、有耐心、有投资和打磨的意愿,才能获得更多的创意并转化为IP,中国版的皮卡丘和小猪佩奇应运而生,最终完成包括玩具、电影甚至更多产品在内的行业整体发展的闭环,使“萌经济”成为中国新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