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杨浦区敦化路、延吉东路、安图路、长白路,自2016年开始被蓝色圈地包围。圈地里面是一栋已经基本拆除的老房子。
杨浦区长白新村街228街坊,是上海为数不多的成套“两万”夫家。2016年6月以来,长白228小区被成功征用,居民搬走,上海人生活在“两万户”的历史告一段落。此后,杨浦区将228个街区纳入城市更新项目,并保留和重建了整个街区。
五年过去了,228小区发生了什么变化?上海最后的“两万户”会如何再现?根据最新规划,“两万户”原有的12套房子中,将有2套保留原样,建造体验展厅。十栋楼拆了之后会按照原貌一栋一栋的重建。该项目计划于明年6月完成。未来将成为以“两万户”展厅为中心的综合体。
最怀念 桌子摆到门口吃饭
从长白路162号走进228小区,曾经认识的老小区成了热门工地。鞠春英说她一开始有点不习惯。
鞠春英的新家位于安图路上的易慧新苑小区,距离228小区步行10分钟。有时候,当她出去买食物时,她会四处看看。“这是我家以前的门,这是公共厨房,这是楼梯……”在一小片被拆毁的废墟上,鞠春英寻找着过去老房子的痕迹。
228街坊194号一楼3室,是鞠春英的旧居。她老公在电缆厂工作,是单位福利分房。我住“两万户”的时候,女儿刚上一年级。"当我被分配到这所房子时,它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座豪宅。"。
“前面是房间,作为主卧和客厅,后面是半个房间,用来摆桌子吃饭。晚上把床拉出来,女儿在里面睡。”和她家一样,“两万”居民大多住在这样一个24平米左右的“一个半房间”。“门开在房子后面,中间楼梯把房子一分为二,分两个公共厨房和两个公共卫生间。”门可以左右打开。推开它,打开了一个开放社区的“记忆门户”。
1952年初,毛主席下达了“今后几年解决大城市工人住房问题”的指示。同年5月,上海市政府决定大量修建工人住宅,共修建2000套住房,可容纳2万户家庭,故名“2万户”。同年8月,上海“两万户”开工建设,1953年5月竣工。
长白228街坊是上海建成的第一批“两万”工人新村。这附近有12栋砖木结构的联排别墅。参照当时苏联集体农庄下层养马,上层住人的风格,长白“两万”房子也是上下两层,每层5间,10户,每5户共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
房屋外部布局规划了大量的共享邻里空间。“两排房子中间有一大片空地。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摆凳子桌子吃饭,菜也是首尾交换。那是我最怀念的时光。”鞠春英回忆道。
这些日子持续了几十年。随着上海“两万”住宅楼人口的增加,房子有点旧,环境变得凌乱。从2002年开始,杨浦区的“两万户”被大规模拆除。
长白228小区在2002年和2010年经历了两次拆迁。但由于种种原因,2015年这里还住着238户。2015年底杨浦区提出,通过居民整体协商,协商率、签约率、搬迁率要达到100%。“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当时我们都觉得不可能。”鞠春英说。
鞠春英一家住在居委会对面,经常一边看居委会干部做居民工作,一边在门前洗菜。2016年6月23日,吃了“百宴”后,鞠春英一家搬出了228小区。她三十多岁,63岁就搬走了。她在这里呆了30多年。
最宝贵 共享生活那份记忆
戴琼的办公室位于228街区旁边的一栋三层楼里。白天,房间里可以听到建筑的声音,从屋顶往外看,两栋保存完好的“两万”老房子就在眼前。戴琼是洋浦科创集团建设管理中心的设计经理,负责“两万”工程。她对“两万”有特殊的感情。
“我出生在‘20000户’的崆江二村68号,那是我奶奶的家。”在戴琼的记忆中,老房子的“一室半”格局和鞠春英家是一样的。“南边只有一间卧室,孩子住半个房间。我在那间半房里长大,一直到四年级才搬走。”
戴琼仍然记得他第一次走进长白228小区。“老房子虽然去了楼里,但门窗依旧完好,青砖抹面,红窗贴墙,连门前的水桶,楼中央的小广场,都和我记忆中的一模一样。”旧物件保留了原有的生活气息。“对‘两万户’来说,最珍贵的是分享生活的记忆”。
根据计划,1952年建造的两栋建筑将被完全保留为“两万户”体验展厅。为此,施工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还原当年的生活场景。“老房子的南墙在90年代被毁,只剩下东墙、西墙和北墙。由于年代久远,墙壁早已被白蚁掏空。”为了修复这三堵墙,施工队在加固的基础上找到了原来的材料进行了详细的修复。
中心树院、纵横路网、平行建筑布局是“两万人”工人新村布局的核心。在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上,记者看到一棵老树被围栏保护得很好。“保留地块原有高大树木,重建原有树荫庭院。”戴琼说,在未来,这些中央绿地可以成为周围公众的休闲客厅。
最真实 实景展陈相互映衬
坊的保护重建,2栋建筑完整保留作为体验展示馆,从原有私密的居住功能向公共开放功能转变。其余10栋老房复建后引入特色商业、创业办公和文化展示等功能,建设咖啡馆、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打造一个文化商圈。在地块内还将建设一栋高层作为租赁住房,为杨浦的创业青年提供居住空间,采用数字化智能管理,引入共享生活的理念来运营,找回“两万户”曾经的共享生活。“‘两万户’在当年的建设标准很高,甚至达到上海花园里弄级别。”负责保护修复的明悦建筑事务所建筑师沈晓明说,“两万户”房屋前后间距为房高1倍到1.5倍,让室内得到充足日照,房屋容积率仅为1左右,为邻里间提供共享空间,街坊内还配有学校、商店和绿地。长白“两万户”的保留背后有两大原因:228街坊是上海“两万户”工人住宅的早期实践,代表了上海最早的住宅规划水平和建设水平;“两万户”开放共享的邻里关系,承载了新中国工人的集体生活记忆。
在原址兴建的体验展示馆,按计划将分成“生活空间实景体验”和“两万户时光轴展区”,前者是按照原状恢复的居民家客房、公共客厅、合用厨卫、楼梯间等真实场景,后者通过展陈形式,用图片、影像和旧物展示上海工人阶级从棚户区到“两万户”工人新村生活的变迁。
“长白社区的住宅建设容量高,但社区商业较匮乏,是杨浦唯一一个没有地铁站经过、没有星巴克的街道。”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孙辉说,这次改造充分考虑了周边社区需求,建成展示馆加商业配套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