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进口珠宝,宋代商船上的金链,元代航海用的水罗盘……在中国海事博物馆举办的“海就在那里:中国古代海事文物展”展览上,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海南等10个省(市)25个博物馆的160多件文物汇聚一堂,以多元化、立体化的方式展示了中国的海洋文明。
“你为什么要航行?因为大海就在那里!”中国海事博物馆展览部主任、馆长毛敏表示,展览力求反映中国古代航海的全貌,策展人前往全国沿海城市进行广泛调研,精心挑选最具特色的海事文物。展品不多,只有精粹,反映了中国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涵盖了七大名窑产瓷器和九大古沉船产文物。参展商众多,覆盖面广,在国内海事主题展中首屈一指。
展览分为“通海”、“珍奇珍品”、“海史一瞥”、“海上贸易故事”、“信仰之舟”、“东西方互鉴”六个部分,从历史、科技、贸易、宗教、文化等角度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的航海历程。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探索海洋。山东蓬莱海域出土的陶制器皿上附着有大面积的海洋微生物,是新石器时代蓬莱先民航海活动的遗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多次派人到南海贸易,海外玻璃制品、水晶、玛瑙、琥珀等宝石陆续传入中国。这条路线尽可能到达印度南部的黄志国和前斯里兰卡,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展厅中陈列的西汉弦乐器眼镜、琥珀狮子、东汉水晶玛瑙珊瑚珠等文物,印证了史书中的记载,反映了汉代两广与海外的经贸往来。
宋朝是中国海上贸易非常繁荣的时代。2007年,一艘宋代商船在广东海域被打捞上岸,这就是著名的南海一号,“南海一号”是一艘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文物数量最多的远洋贸易商船。从船上打捞出来的第一件黄金是一件黄金饰品,在这次展览中引起了许多观众的注意。它由四股八根金线绞在一起组成,一端有挂钩,另一端有圆环,接口上印有精美的图案。这类物品国内从未出土过,可能是船上外商的物品。专家推测应该是金项链,也有人认为是腰带。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足迹遍布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每次出使西方,都会带来大量的瓷器作为礼品和贸易品,其中精美实用的青花瓷在海外特别是伊斯兰地区非常流行。展厅内陈列着一组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用郑和从阿拉伯国家带回的钴铁矿“马谡李庆”烧制而成,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彩。这些瓷器的造型也受到了海外的影响,如折边、平底青花花纹洗、青花花纹浇等,都是起源于西亚的金属和玻璃器皿。
明清时期,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中西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强。盘曲碗、景泰蓝皮桶钟、满任达折扇等。展出的都是清代中西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的产物。
展览开幕当天,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发表了主题为“在博物馆展示海洋文化:建设海洋强国的文化责任”的演讲,启动了一系列支持展览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