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一个小假期,舒舒服服的旅游,享受优质服务。在当代,游客的旅游欲望呈现多元化需求,景区注重满足目的地管理和营销的需求,不断推出多元化方案,其中“互联网”是最理想的优化手段。
从网上订票到“一机游”,从网上消费到网上营销,“网络旅游”早已存在于人们的旅游生活中。然而,与关注和投资的程度相比,游客的反应喜忧参半。“互联网旅游”的新出路在哪里?如何把握优质发展的新机遇?业界还在拼命寻找答案。
提质增效 “互联网+旅游”怎样理解
日前,文化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联合发文《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旅游业优质发展进行定位,提出五项基本原则和八项重点任务。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利用好‘互联网’,推动线上线下更广泛、更深入的融合,开发新的商业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更舒适的服务和产品。”“十四五”计划中,《数字化应用场景》栏明确了“智慧文化之旅”建设的内容。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一再受到政策的祝福,“互联网旅游”的前景受到业界的青睐。
近年来,各地建设智慧旅游的努力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许多景点的智力水平得到了提高。“云旅游”从被新冠肺炎疫情逼到主动出击,也发展出了一些新的业态。然而,旅游业各方面的不尽人意的现实一再提醒业界,要利用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提高质量,增加“互联网旅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如一些景点新引进人脸识别技术,但是刷脸的时间没有刷健康码或者身份证的时间快,游客排队的时间更长。在许多景点,预订管理系统是“事后诸葛亮”,游客只有在到达时才被告知当前的限制。一些景区的几次数字化升级都忽略了特殊群体的需求,老人和残疾人群体依然被“冷落”。
如果游客在所谓的智慧景区,还在等待很长时间,遭受巨大的人群,新技术的效果质疑是必然的,景区的吸引力会大大降低。
在近日举行的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论坛上,文化旅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和国家加快部署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建设,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准确把握‘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方向,引导行业随着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而发展。"
论坛期间,文化旅游部相关负责人阐述了智慧旅游未来发展的方向、定位和方法:加快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旅游,需要准确把握“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方向。积极融入新智慧城市和数字村建设,开辟数据孤岛;以提高便利性和服务体验为导向,引导旅游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开发特殊应用和界面;加快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借助数字技术让文化旅游资源“活”起来,促进旅游消费升级。
论坛反响热烈。更值得注意的是,各方不再关注数字基础设施,而是更加理性地看待现状,明确重点,做好再次迎接挑战的充分准备。
平台打造 “互联网+旅游”服务于什么
“网络旅游”的基础是工作流程的数字化和消费环节的网络化。旅游业在起步阶段,大力打造数字平台,在“高地”上有很多软硬件。效果如何?有旅游从业者笑着说:花大钱买家具——政府有政策导向。景区购买了大数字屏,推出了专属App。收集、分析和数字呈现的数据都是第三方数据。看起来像是一个“智能指挥系统”的模型,实际上是“空洞无物”,与景区关系不大。相反,游客并没有受益多少。相反,他们为高档包装技术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制作婚纱。
目前,“互联网旅游”的实施一直存在差距。一方面,“一机游”、“一码游”遍地开花,让游客享受多元化的体验和服务成为可能。一方面,平台的利用程度不够高,各地仍存在“重建设、轻运营”、“重面子、轻实效”等问题,不能显著增加经济价值,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应有的作用。在一些地区,“一劳永逸建设”的心态依然存在。硬件虽然更新到位,但管理思维模式并没有及时改变,并不是真的可以主动去熟悉互联网行业的规律,拿来自己用。
“旅游业整合了公共服务和市场价值,需要政府参与,但在哪个环节进行干预,如何把握程度,如何调整定位,是对治理智慧的考验。”就技术应用而言,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曾韦伯认为,虽然旅游不是初级技术的起源,但它可以成为现代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特别是要警惕“为技术而技术”,防止技术成为装饰或重复建设,脱离实际需求。技术的应用要有效,要体现在价值的创造上。只有将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成熟技术有效应用于丰富旅游体验、增加旅游消费、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旅游治理,才能真正凸显科技在旅游中的作用。
以人为本 “互联网+旅游”需要建立跨行业新共识
“互联网旅游”涉及政府、企业、科研等各种力量。有机组合效率翻倍,无序添加可能导致内耗。为了摆脱“占便宜,失去繁荣”的恶性循环,形成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需要一种新的发展观。
目前各地都在加速“互联网旅游”,旅游目的地也在发展智能旅游、数字化、“云旅游”等营销理念。游客期待着技术和服务的创新。但不可否认的是,除了增加在线平台和移动应用来实现预约、引导、在线体验等功能外,还需要更多的突破。
在许多探索中,政府、旅游企业、技术服务商和研究机构达成新的共识:“互联网+旅游”不是速效黏合剂,而是跨界整合、循序渐进完成资源积累的过程。这里需要政府拿出切实可行、务实灵活的政策指引,扶持对位;需要旅游目的地以满足游客需求为中心,盘点技术要点,综合规划,扎实推进;需要各类服务商掌握旅游行业深层需求,提供合理可行的技术方案;还需要所涉行业推进智慧旅游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打通文化和旅游与公安、交通、气象等部门的相关数据信息,完善底层数据,形成真正的大数据体系,最终让云概念落地,带动多元消费。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12月,美团用户留言最多的一条好评达2万字;而互动率最高的一条评价有6805条留言,大家对景区游玩攻略和为什么好玩展开了非常激烈的讨论。
游客的热爱与热情,正通过“互联网+”转变为真实可见的数据。从不了解用户意向、到准确把握用户喜好,最终完成体验设计,旅游目的地正通过“互联网+”把游客口碑变成品牌。
“目前,文旅产业给游客提供的服务体验环节中,缺乏相对有效的分析管理和优化工具。而在线预约,是达到量化、精细管理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手段。通过将用户、用户行为数字化,才能知道怎样保障用户基本利益,怎样设计更好的用户体验流程,怎么优化服务环节,才能将景区动态变化的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游客,让游客有合理的预期。”美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行业需要形成快速反应的能力,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促进供需精准匹配,优化游客体验。美团在助力“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方面已经有诸多探索,包括信息、服务、安全管理以及超级团购、直播预售等新营销模式,发挥互联网优势,支持旅游服务和产品的快速迭代与升级。
围绕满足市场主体需求,中国服务贸易协会文化旅游分会秘书长李默妍有自己的思考,“主力消费人群年纪愈来愈年轻化,对于旅游的诉求已不仅仅是大好河山打卡集邮,而更追求有意思、有意义、有获得。”李默妍表示,应从内容、媒介、服务入手,在“互联网+旅游”大趋势下,谋求新发展。
媒介层面,新冠肺炎疫情倒逼旅游行业危中寻机,互联网平台企业掀起抄底潮。综观滴滴布局房车游产业链、高德视频趣玩线路贯穿商家、美团加码智慧景区投入和优惠券,流量涌入无疑是带动消费的强心剂。然而,火热背后的深层逻辑仍是寻找文旅细分行业下自身定位,即‘互联网+’的加号指向。“每个互联网平台都有各自特点,文旅迭代破局发展需要的是各方智慧的合力,而非简单的组合。”李默妍表示。
内容和服务是旅游行业的根本。以景德镇浮梁县为例,李默妍分析,浮梁瓷茶文化与生活场景通过数字技术迁移至网易大型游戏《逆水寒》只是开始。后续的特色线路打造、特色产品设计营销、衍生品开发等是长期过程。类似历史沉淀丰厚的地区,结合现代元素提炼,服务的提升是文旅新消费、新模式、新动能的根本。在此基础上,不同平台的流量注入,才能完成产业转化。
总而言之,“互联网+旅游”正在发展中,亟待完善架构和细节。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需要政策及时引导,提示行业理性投入。正如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近日联合发布的《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报告(2021)》所倡导的,培育“互联网+”新主体,构建智慧旅游新格局。要培育更加广泛的消费基础,未来的“互联网+旅游”属于为游客创造美好生活和消费场景的数字技术服务商;要建设面向未来的市场主体,加强科技、文化和旅游企业的深度融合;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定期评估互联网和数字化对旅游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