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我们会在一个窗户通透的会议室里讨论新书,没想到变成了接力脱口秀的喜剧表演。”在进入北京鼓楼西剧场之前,作家兼影评人毛健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脱口秀舞台。在周围灯光昏暗的情况下,她拿着话筒发表演讲,这是“一切套路”,尖锐地分析国产电视剧,带来双倍的速度,密集的金句,不断的笑声和掌声。
“没有编剧,没有提词器,连李雪芹都没有……”前不久,上海作家书店的文学脱口秀大赛系列视频上线,一开始就逗乐了观众。两个小时的“全职高能”,立足作家、作品,“经典梗”的文学现象和花式“吐槽”齐飞。
当某种狭义的文学阅读与批评以脱口秀等大众化的艺术风格进入大众视野时,是“煽动蓝海”还是“在蕾丝中流淌”?“目前,文学生态分层的障碍仍然存在,脱口秀形式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激活批评的有效性和生命力还有待观察。”在南京师范大学评论家、教授何平看来,理想的文学脱口秀应该直接击中创作现场,从知识构成、信息运用、逻辑拆解等方面更清晰、更犀利地呈现文学影视行业的面貌,而不是仅仅为了搞笑而搞笑,或者在小圈子里堆砌技术术语。“即使观众来自‘业余’领域,他们仍然可以提取出共鸣和感同身受的笑声和片段。这就需要从文艺现象中捕捉公共话题和社会情绪,让文艺脱口秀更具批判性。”
文艺脱口秀组CP,花式“吐”火出圈
“你洗手的时候,会有坏人向你家门口走来。在你结婚和遇到新娘之前,你会用刀赢得爱情。等你在法庭上被处决了,还会有人被一刀留下。”……在《毒舌》十几分钟的视频里,毛健开心地拆除了国产剧里一些不好的民间桥段。这个有自己“笑果”的脱口秀评论在朋友圈里被刷。
“总的来说,视频版比文本版传播得更广,接触到的人更多,一方面是因为来自媒体平台的传播力量,另一方面是因为脱口秀已经成为当代文化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毛健认为,脱口秀空间具有亲和力,类似于传统说书人的当代变体。它有自己的正气、狂、简、谐的风格,有效地补充了一些文化出版领域略显生硬的取向。令她高兴的是,这段视频并没有停留在“逗人笑”上,而是收集了很多作家朋友的反馈,——,“以后我会避开你说的套路”。这完全符合她的初衷。——提醒人们警惕影视剧创作的固有惯性。
“刚开始听到‘文艺脱口秀’我很震惊,以为一个绝世美女被劫持了。后来才发现,可能是一个女人救了白脸书生。”《收获》主编程永信说。在策划兼编剧宋方金看来,喜剧既好笑又严肃。“脱口秀知识共享主题演讲新书发布”的形式,只是一种跨界产业融合的“新物种”。当下审美潮流不断变化,内容诉求瞬息万变,不仅探索了喜剧的边界,也使文学批评的表达路径更加多元化。
基于此,文学脱口秀蓬勃发展。以作家书店的文学脱口秀大赛为例。参赛选手包括大学教授、评论家、作家、媒体人、出版社编辑、中国学生等。余华的新作,千年诺贝尔奖陪伴村上春树,文清的真实生活,当下的网络文学等等,各种热点话题都成了“爆料”。
第一次亲密接触后,如何反馈更有活力的文学生态然而,任何形式的交流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平所说:“任何形式都不是万能的,最好是扬长避短。”
比如年轻的评论家庄莉“斗胆”吐槽余华的新作《文城》,这是一个“土味霸道总裁”寻找初恋的故事,引起了不同的声音。有学者认为这种“笑点密集”的评论创新了通俗作品的理解维度,但也有批评家不满足于“插科打诨”,期待具有穿透力和传播力的文学洞察。
“脱口秀是一种追求刺激和短期快感的节目形式。在注意力经济和小幸福文艺的时代,如何使这种形式具有深度和宽度,需要长期深入的文艺和理论喂养。”毛健说,许多人可能认为这不是脱口秀的文化任务,“但如果脱口秀没有这种文化视野,它就不会走得很远。”
书评人韩浩月认为,脱口秀目前非常受欢迎,这与这种艺术风格附带的“业余属性”——是分不开的。“不要刻意依赖明星或者公众人物,普通人有各行各业的经验和积累,就有机会。如果你说出接地气的观点和有趣的见解,就能释放出一定的影响力。”业内期待通过文学脱口秀等大众文化形式,培养年轻、充满活力的文学批评团队,增强语言艺术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推动全民阅读“多声部”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