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电影51档票房市场突破16.72亿元,累计4部国产新片票房过亿,创下国产电影史上51档票房纪录。一方面,从2020年“历史上最强春节”的退出和电影院的关闭到下半年的恢复生产,再到2020年国庆的市场复苏到2021年春节的票房成功,中国电影正在形成新一轮的市场文化。电影观众的消费需求在重要的节日日程中不断得到确认;如果算上今年五一假期爆发后的第一个国内旅游高峰,总人数超过1亿,那么这个假期电影市场的结果就更有价值了。
另一方面,有业内研究人员提出,与往年相比,今年5月1日的高票房背后其实缺乏结构性增长;然而国产电影的上映也是一片混乱。被称为“史上最拥挤”的五一档,体现了一种日程依赖和盲从;在“档期市场”煽动起中国电影产业的新能源之后,如何将其确立为新常态,关系到中国电影未来的高质量发展。
2021年五一文件的突出特点是类型多样的电影多。总共有13部电影一起占领了假日市场,几乎没有类型和主题重叠。其中爱情片《你的婚礼》因为网络营销力度,率先获得最大份额;谍战片《悬崖之上》虽然有张艺谋作品的光环,但其营销实力和初期电影量都远远达不到一鸣惊人的水平。可以说,缺少“头影”,除了拥挤之外,还为五一期间增添了一层无序。其实不久前清明档也上演过同样的情况。只有三天假期的假期安排挤进10部电影互相竞争;在2021年春节,很多评论者也指出,电影节时间表缺乏市场合理性。自2021年以来,拥挤的假期安排似乎已经成为市场常态。
两个国庆档和两个春节档
目前电影市场特别关注假期档期,基本可以追溯到2019年。当年国庆档创下7天票房43.8亿元的纪录。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三部致敬电影(《我和我的祖国》 《中国机长》 《攀登者》)的指导下,国庆档不仅票房出色,而且主题鲜明。因此,之前长期相互分离的节日主题被重新与电影市场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档期文化。也正是在这些国庆电影的补丁预告中,观众开始期待一个多元化的2020春节档;国庆档案生机勃勃的氛围进一步引发了史上“最强”春节档案的期待。
虽然2020年的春节由于新冠肺炎的突然爆发而没有到来,但“历史上最强的春节”仍然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中国电影。第一部是Xu zhng出品的“尴尬系列”新片《囧妈》,在春运档案中寄予厚望。也是在撤档浪潮中率先尝试在网上上映的重要影片,因此深深卷入了2020年全球电影行业普遍经历的“网络-学院之争”。
然后是三部“头部电影”:《唐人街探案3》 《姜子牙》和《夺冠》。其中《唐人街探案3》因为之前系列的口碑和网剧平台上的跨媒体布局,为新作《唐探宇宙》确立了观众的消费力;《姜子牙》与当时的电影史票房亚军《哪吒之魔童降世》有着诸多联系,也被寄予了创造“封宇宙”的厚望;至于《夺冠》,延续了2019年国庆确立的主旋律电影的文化期待。
最后,《姜子牙》 《夺冠》也在2020年国庆发布。七天期间,拿下12.4亿和2.8亿票房,占7天总票房33.3亿的近一半;前50亿电影中,有《急先锋》(1.4亿),也是春节档,国庆档。
《我和我的家乡》更谨慎坚定。在同期电影经历了“从医院转到网络”、大面积搬动文件的趋势的背景下,依然坚持隔年为春节固定文件。于是,一年后,《我和我的祖国》以7天总票房70多亿引领春运市场,以33.6亿票房位列档期第一,参与打造真正的2021年“最强春运档”。
从2020年国庆到2021年春节,再到清明、五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中国电影迎来了不同的高峰市场高潮,节日文化成为引领中国电影市场复苏的关键力量。进一步的观察引导我们发现,2019-2020年国庆和春节之间“历史上最强”的,成熟并被迫消失的,最终成为2020-2021年国庆和春节之间电影市场复苏的主力军。两个国庆档案和两个春节档案的特殊发展结构,应该是理解包括清明档案和五一档案在内的当前节日文化诸多问题的出发点。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2021年的清明档案和国庆档案会成为“历史上最拥挤的”。
从“史上最强”到“史上最挤”
如果对2019-2020年国庆档/春节档的结构做一个形象分析,显然是充满自信和进取精神的。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不仅保持增长态势,位居世界第二,还让国产电影大放异彩:春节伊始,出现《唐人街探案3》 《唐人街探案3》等国产科幻热潮;夏天有票房黑马《流浪地球》,口碑之作《疯狂的外星人》,国庆档迎来了发售电影的高潮。全年票房前10的电影中,国产电影8部,面对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首的漫威电影宇宙,国产电影依然占据64.07%的市场份额。在产能萎缩的产业结构调整后,中国电影即将进入新的发展周期,挑战北美电影市场的“坐两边看一边”愿景被提上了当时的议事日程。2020年“史上最强春节”的期待,就是在这样乐观团结的氛围中诞生的。
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计划。农历小年夜,春节档七部电影全部撤档,随后就是长达半年的线下市场停摆,一直到7月20日,低风险地区的影院才有序恢复开放营业。显然,新冠肺炎疫情打断了由2019年的电影市场成绩向“史上最强”春节档迈进的步伐,也使在市场信心中建立起来的档期文化精神遭遇了挫折。
恢复营业的影院首先选择经典影片重映和新片引进,而几部春节档的国产“票房炸弹”则都选择更谨慎的观望态度,直到8月17日,《姜子牙》和《夺冠》才先后宣布定档2020年国庆档;也正是在国庆档期间,《唐人街探案3》确定定档第二年的春节。可以看到,在两个国庆档/春节档的结构之间,同一批电影在2019年势如破竹的进取精神转变成了2020年步步为营的观望态度。这当然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影视行业的打击带来的延宕效应,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意气风发的少年精神遭遇到挫折后的老成——于是,档期文化的重要性刚刚开始显露出来,就提前遭遇了“中年危机”。
这就可以用来解释今天的产业现实。2020年国庆档成就了“史上第二”,2021年春节档实现了“最强”的历史期待,但在这一片市场复苏的强劲势头之下,谨慎的市场策略成了其基本底色:两个档期的成功内部都有着2020春节档影片在影院复工之后反复观望、定档的选择结果,成为了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的定档“指南”。也因此,随后而来的清明档和五一档虽然都各自达成了“史上最强”,但这一目标已经与2019年有着不同的提出背景。面对新的产业现实,今天的节假日市场首先是相对安全的定档选择,其后才是蕴含产业未来的市场实践。这构成了今天中国电影档期文化的基础,也是从“史上最强”的追求到“史上最挤”的现实之间的发展逻辑。
但这一基于创伤经验的态度,却遮蔽了传统节假日档期的市场文化潜力。从今年三个档期的几部主要影片来看,可以发现依旧是影片的营销和口碑在主导着影片的市场表现,而节假日市场的文化功能则未能完全发挥出来。如果再次回望2019年的国庆档,它的重要特点便是突出的节假日主题与电影市场表现的结合,这既是档期文化成为中国电影关键问题的起点,也应该是能够引领中国档期文化走出“中年危机”的“初心”。
今天的电影市场档期,一边连接着中国电影市场在2020年以前的历史期待,一边引领了2020年以来的产业复苏,理应获得更重要的理论认识。而以依托传统节假日的档期市场赋能电影产业,由此建构一种走向成熟的档期文化,将是中国电影在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中的全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