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五一”假期,各种景点的人气势不可挡。国内旅游收入超千亿,游客满意度普遍较高。然而,许多游客也表示遗憾:一些景点出售的所谓“纪念品”大同小异,不仅梳子、手镯、披肩、海螺随处可见。更有甚者,一条普通的绣花手帕,在江苏景区被称为“苏绣”,在湖南景区被称为“湘”
除了休闲观光,大多数游客都想带些纪念品回来。既然是纪念品,自然要兼具特色和品质,“色”和“相”两个字缺一不可。但是这个小愿望其实很难实现。
纪念品,本该是旅游目的地的名片,却在各个旅游景点“打脸”。同质化和扩散化已经成为当前旅游纪念品市场的鲜明标签,没有纪念价值。究其原因,不仅仅是文化和创新的缺失,还有“门票依赖”:当你只靠门票收入就能赚到大钱的时候,深度开发和文化创新该怎么办?
近年来,中国旅游市场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游客越来越关注旅游质量。权威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游客更加注重休闲和度假品质,私密化、定制化、小型化成为主流。在这种趋势下,一些地方仍然将风景旅游纪念品视为普通的小商品,无论其特点和质量如何,这不仅让人感到审美疲劳,降低了消费意愿,而且直接影响了数亿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从而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洼地。
值得一提的是,五一期间,洛阳博物馆开发的唐牛系列文化创新和武汉黄鹤楼景区推出的黄鹤楼冰淇淋成为“爆款”。这提醒我们,要想让旅游纪念品走出同质化的萧条,所有景区都要学会放眼长远,计算“大帐”,通过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和景区内涵,打造有特色、高品质的纪念品,让游客愿意为文化创意买单,帮助旅游业高品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