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炒鞋”再次掀起波澜。在某网购平台上,一些国产品牌所谓的“限量版”球鞋价格暴涨,其帖子大肆宣扬“让鞋一夜暴富”,共同搅动了年轻人参与炒作的心。
价格变动引发争议后,一些国产品牌球鞋很快被从平台上移除。但目前国内被炒几十倍溢价的球鞋品牌不止几个。对于一些在平台上单价上万甚至几十万元的国际品牌球鞋,普通人惊呼“眼睛亮”,但炒鞋的人早就习惯了。
在“炒鞋”的背后,有一种流行文化的影子。近年来,国内运动鞋厂商相继推出限量版、联名版、玩家版、特别版、明星特别版等。借助粉丝文化和饥饿营销,价格上涨,吸引年轻人追捧。少数“限量版”球鞋受到品牌价值、名人效应、稀缺性等因素的祝福,可能会有较大的溢价空间。但需要看清楚的是,大部分球鞋并没有超越使用价值的特点,那么溢价空间是什么呢?
更何况,“炒鞋”还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近年来,当地公安机关查获了许多出售假鞋、集资和诈骗的案件。早在2019年,央行上海分行也警告称,为防范“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被“套路化”后维权难度很大。极端投机和投机不利于年轻人健康消费和价值观的形成。
加强风险预警,划清投资与投机的界限,细化许可与禁止的范围,是防止“炒鞋”异化的当务之急。金融监管部门要及时提示“炒鞋潮”背后的金融风险,执法部门要不断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厂商、平台、个人要共同规范自身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预期和秩序。
鞋子不炸。鞋子是用来穿的,不是越贵越值钱,而是越合脚越踏实越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