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监管针对投机者,北京等一线城市率先增加非法进入楼市的经营性贷款,全国许多地方跟进打击。近日,记者获悉,北京市有关部门重拳出击,切断了“通过商业贷款套汇买房”的利益链条,将推动研究建立针对非法中介和非法借款人的联合惩戒机制,坚决维护首都房地产市场秩序。
已经开始对四家银行进行调查和取证
根据监管要求,北京辖内银行对2020年下半年以来发放的个人业务贷款合规性进行自查,发现涉嫌非法流入北京房地产市场的个人业务贷款金额约为3.4亿元。北京银监局会同有关部门,选定重点机构进一步开展专项检查,发现约3000万元信贷资金涉嫌非法流入房地产市场,启动了四家银行行政处罚备案程序和调查取证工作。
在非法商业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过程中,一些房地产中介和贷款中介起到了助推作用。据了解,各监管部门对非法主体的打击力度将继续加大。北京将研究建立针对非法中介和非法借款人的联合惩戒机制,并计划将企业和个人非法挪用经营性贷款的相关行政处罚信息纳入信用信息系统。
贷款多次逃不过精准定位
一笔本该用于公司业务,委托支付给交易对手的贷款,六次后归还借款人自己手里,最后用于买房;当银行工作人员在经营贷款前进行现场检查时,他们面前的场景是一家公司应该是什么样子,但这不是借款人实际经营的公司。所谓的工作人员、办公用品、各种文件,其实都是“演员”或者“道具”……这些场景出现在北京楼市拿着经营性贷款资金买房的真实案例中。
北京银监局统计信息与风险监管部相关负责人披露了在北京严查中发现的问题,包括部分涉及银行业务处理不慎,部分涉及借款人故意规避检查。比如北京这次自查发现的违规案件,部分贷款资金经历了多次倒戈,甚至流向了北京以外的很多公司,避开了银行资金的监控。
“但无论你通过多少次,进入哪些账户,你都会经常回到借款人或买家的账户。”该负责人表示,在监管核实中,通过大数据筛选和非现场调查,可以准确定位可疑资金的最终流向,掌握信贷资金被挪用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证据。
多部门需要联手线上线下监管
监管的高压局面再次升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央行近日发布《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号文件,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审慎合规经营,加强对银行的借款人资格审核、信贷需求审查、贷款期限管理、贷款抵押物管理、贷后管理和内部及中介管理。兆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各地在调查处置过程中要严格、严谨,避免“误伤”有真实营运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
监控信贷资金的使用和流动一直是一个难题。北京银保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需要多部门的联合行动,同时需要升级技术手段,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渗透”监督检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