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底a股反弹以来,量化私募指数增强策略产品业绩有所回暖。而在行业的另一端,受多重因素影响,量化私募产品的发行自二季度以来一直处于冷门状态。有渠道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在全行业指数增强策略产品普遍浮亏的背景下,超额收益中的“业绩信心”仍不足以带动资金的大幅流入,量化行业的“周期性”特征凸显。
演出越来越热烈了。
“最近,量化私募指数增强策略产品的整体表现明显好转。从4月份市场低点到现在大部分头部机构收益率普遍在10%以上,少数机构区间收益率已经超过20%。”据上海某第三方渠道统计,同期规模超过50亿元的头部量化机构量化指数增强策略产品平均回撤率为15.68%,延续了过去几年跑赢主要基准股指的表现。2019年至2021年,头部量化私募年均超额收益率一般在15%至20%。即便如此,从量化私募产品的发行方来看,投资者似乎并不“买账”。
朝阳可持续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24日,今年以来,量化私募各策略新产品数量为1135只,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约40%。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22日,今年二季度以来已发行49款产品,同比骤降57.39%。
何复投资副总经理尹珊表示:“今年以来,量化指数增强策略产品在发行端遇冷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三个主要原因。具体来说,市场缺乏赚钱效应,量化投资热情下降,量化管理人竞争加剧。”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荣浩表示:“量化投资的策略大多是分散持股、高仓位甚至满仓操作,很难完全摆脱股市本身的大周期。”此外,去年量化扩张时期进入的很多客户的投资体验低于预期,也是一个关键因素。“虽然近期行业超额收益水平明显回升,头部机构整体收益水平持续跑赢基准股指,但很多客户仍倾向于评价某一段时间的绝对收益。”荣浩说。
第三方机构投资研究员关指出,私募产品发行遇冷与市场表现有正相关关系,但不是完全的正相关关系。大部分投资者倾向于在上涨行情持续较长时间后进行投资。关举例说:“上一轮量化指数增强策略产品的投资热潮出现在2021年3月至2021年9月,相关产品备案高峰期大约在2021年年中之后。所以,量化私募发行人的冷淡,不是一个突然的现象,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与客户的利益保持一致。
在当前a股市场整体估值已降至历史低位的背景下,一些头部量化私募基金经理表示希望在市场低迷时期与投资者联手。
思协投资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机构近期正在筹划发行一款新的指数增强策略产品,背后的主要考虑是“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产品推给合适的客户”。该机构认为,目前市场处于相对底部区域,长期投资的价值逐渐显现。目前,向长期看好a股表现并能承受一定波动的客户推荐指数增强策略产品,一方面可以使投资者
另外,如何实现行业的长远眼光,头部量化机构一般都有比较深入的思考。据魔量化相关负责人介绍,资产管理行业一直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大部分客户购买产品是为了赚钱效应,容易导致相关行为“在市场上升阶段造成泡沫,在市场走弱阶段陷入沉寂”。整体来看,很多投资者都有“追涨杀跌”的情绪特征,值得行业和投资者共同反思。“作为一名经理,这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规范产品收集,并真正与客户的长期利益保持一致。”。
史明投资强调,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前景光明,主要股指大概率呈现震荡上行态势。对于量化产品来说,稳健的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是最大的优势。
聚宽投资总经理王恒鹏表示,从单纯获取投资收益的角度来看,“跌得越多,买得越多”显然是长期以来“看多中国”前提下的简单逻辑。目前的股指点位显然有更高的安全边际。近期不少机构投资者增加了量化指数增强策略产品的仓位。对于掌门人来说,除了做好投资收益,还要帮助渠道和投资人“在困难时期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