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创新”中小企业是指具有专、精、特色、新颖优势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初创期和成长期的轻资产企业,需要成长性和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长期资金支持。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专精特新”企业平均贷款余额7582万元。
金融机构需要如何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支持“专业化、创新型”中小企业?如何更好的连接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就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
为“专业化、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需要创新风险控制措施。
记者:具有特殊专长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银行需要做哪些制度上的改变来支持这样的企业?
曾刚:“专精创新”的中小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具有“两高一轻”的特点,即高技术投入、高人力资本投入、轻资产,需要大量的长期资金投入。然而,由于这些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前景不确定,风险相对较高,缺乏合格的抵押物,因此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为满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银行需要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创新传统的风险控制措施。首先,要成立专营机构或服务团队,制定差异化考核政策,加强对“专精特新”贷款数量、金额、产品覆盖面的奖励,加大科技、金融在关键指标考核中的权重,设定相对宽松的不良容忍度值。其次,要利用专业的评估技术和大数据平台,整合工商、司法、投资、专利等多渠道信息。对企业风险和金融服务需求做出更精准的分析和画像,从前端提升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此外,应根据“专业化、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发展生命周期,设计“弱担保、弱抵押”的专属信贷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订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担保贷款等。
适应企业特点,开展全方位、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
记者:单一的融资方式往往难以满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各类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地协调和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曾刚:“专精创新”的中小企业在行业、规模、发展质量上都有很大不同。金融机构需要满足不同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他们应该从以贷款为主的服务模式升级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债权股权、融资智慧”的全方位、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此外,很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供应链上,需要利用金融科技提升供应链的金融服务,精准提供企业个性化的资金需求。
比如投贷联动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负责向中小型科技企业发放贷款,而风险投资机构负责股权融资。双方可以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共同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包括事前风险评估机制、事中控制机制和事后退出机制,从而有效控制所有参与者的风险。
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设立了引导基金、高新技术企业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分散融资风险,增强市场活跃度,提高投资者的融资效率和服务能力
曾刚:首先,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和规范的评估流程。目前,一些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价值被低估。一些金融机构探索利用金融科技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知识产权在金融领域的“可信性”,用一系列量化指标评价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对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企业给予差异化增信支持,以解决科技型企业仅靠财务指标无法获得银行融资的困难。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我国知识产权交易不活跃,变现需要一定周期,价值波动较大。企业违约时金融机构难以处置质押物,变现价格难以确定,给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带来极大的处置风险。未来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提高金融机构处置知识产权质押的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