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为先。湖北省种质资源丰富,种子科研实力雄厚,在生猪、油菜、杂交水稻等特色种业上优势明显。湖北作为科教农业大省,如何利用优势由“大”变“强”,进行种业攻关?
近年来,湖北高度重视种业发展,不断加大前沿技术研究力度,积极探索解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搭平台 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世界上第一个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中国应用最广泛的甜玉米品种,中国第一个鹌鹑新品种.近日,记者走访了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武汉国家农业创新中心”),这里培育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一批“鄂子”种子将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如今水稻育种也有了“芯片”。据中国种子生命科技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块小小的芯片可以容纳上千条水稻基因信息。用这种芯片扫描筛选,可以把每一种水稻的优良基因聚集成一个品种。
以前,培育一颗优质水稻种子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有了育种芯片,这个过程缩短了一半。目前,该技术已帮助培育出近150个优质水稻品种,这些品种的种植区域已覆盖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主要水稻种植区。
人才、平台、产业、要素的聚集,让“中国种子之都”从这里起步,generate产业发展蓬勃。2021年,武汉国家农业创新中心种业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540亿元,成为全国种业规模和聚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市场化的育种模式是种业研发的大势所趋,需要加强政府和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在武高科集团总经理、高农集团董事长尚高看来,种业天然具有长研发的特点;d周期,投资大,回报慢。种源研发既要利用科技前沿技术,又要加强协同创新,才能“扭转”种业,需要整合各种力量紧密合作,进行关键技术攻关。
好的种子是怎么培育出来的?种业基地和产业园是重要平台。今年湖北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提升育种创新能力,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建设洪山实验室和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晒单挂帅”制度,推动解决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湖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吴祖云表示,要进一步放大湖北种业资源比较优势,整合资源、创新机制、集聚人才,尽快突破产学研用结合效率不高、重大突破品种较少、种业企业综合实力不强等种业发展瓶颈。
强支撑 增强由“纸”变“钱”的能力
种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湖北是一个科教大省,有14位涉农院士,10多个从事育种研究的院士团队,400多名国家级专家,110个农业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省级或省级以上中心。
湖北省种质资源丰富,种业科研实力雄厚。种业如何发挥优势打好翻身仗?湖北扶持优秀企业是种子行业扭亏为盈的关键一招。今年1月12日,武汉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基金由武汉高科集团和武汉农业引导基金共同发起设立,首期规模3亿元。通过天使、创投、股权投资、并购等基金投资,重点对武汉农业创新中心优质本土农业企业进行战略投资,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攻关、产能扩张、兼并重组、抢占市场、上市融资,最终形成1至2个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农业旗舰品牌。目前,该基金已对1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进行了投前调研。
“基金设立的基本目标是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实现政策导向和市场运作的有机结合,通过市场化运作,重点投资成长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村发展项目,带动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三农’。”说高尚。
精准政策帮扶,激发种业发展活力。今年,湖北将争取农业农村部追加4520万元,加快共建湖北洪山实验室,建设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11个重大功能平台和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投入8400多万元支持良种繁育基地升级改造,种业振兴行动全面展开。
吴祖云介绍,今年以来,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10个工作组,围绕种质资源保护、种业创新、优势种业企业发展、种业基地建设、打击商标侵权等五项重点工作,与优势种业企业、科研院所、基层种子管理机构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以实际行动推动湖北种业振兴规划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