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电 结对帮扶可以改变一个人,进而改变一个家庭、一个民族地区的命运。这样的故事在浙江德清不断上演,在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东地苗族彝族村承载着千千万万个小康梦。
2007年以来,德清县通过就业招聘、人员培训、公益基金等多种形式,走出了一条“教育帮扶”的新路子,以“技”赋人,以鱼授人。
“我们学校一年培养3万多人。”浙江德清府西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程雪”)校长罗树洋告诉记者。这里是湖州国家级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核心区块,来自31个省市37个民族的近5万农民工在这里工作生活。
如何让这些人在异乡实现个人成长和家庭兴旺,是困扰当地的问题。
2007年,德清县政府出资开办了这所学校,旨在帮助这些人完成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学校开设技能培训、学历培训、成人高等教育等。以及金牌班组长培养为“尖端”人才。学校定制专业课程,根据企业需求列出“培训菜单”,由企业领导和员工选择培训课程。
魏严阵,来自洞底苗族彝族乡,家境贫寒。在德清府西街拿到职高毕业证后,她顺利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如果我没有来德清,我不知道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对于之前在贵州德清读书的经历,魏颇有感触。
扶贫先扶智和继续教育学习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多年与洞底苗族、彝族乡的“对口合作”中,德清总结出一系列帮扶东西的经验。比如通过建立德清-东地劳务招聘工作室,促进村干部双向交流工作,可以互相学习。开展招聘会,促进贫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就业意向。同时,德清推出线上帮扶对口人力资源服务站,搭建线上平台,探索“文、艺、旅、文、创”发展模式,架起扶贫协作新桥梁。
“我们的目标不是提供一份简单的工作,让人们从物质上摆脱贫困。能够通过职业‘再教育’培养一批人,从而改变他们家庭和地区的命运,是我们结对援助的真正目的。”德清县福溪街道党工委委员夏介绍,为实现这一目标,当地政府还动员爱心企业投资50万元,在东堤苗族彝族乡设立了宏志民族教育基金,奖励优秀学生,帮助困境儿童。
此外,德清还成立了“同心同行学院”和“东迪班”,为德清东迪人提供免费的教育升级、岗位技能、电商创业等培训和服务。培养东堤人创业致富和社会治理能力,引导东堤人反哺家乡建设,有效调动和激发对口地区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和主体作用。仅2020年,当地就培训了450多人。如今,每年有2万多名新的当地居民参加学历、工作技能、生活质量、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培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