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权益市场大幅波动,可转债市场面临高溢价风险。一度因稳定收益预期而受到市场追捧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也表现不佳,引发市场质疑。
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2021年底,近一年平均股票仓位低于20%的“固定收益”产品有901只(仅统计基金主力代码)。今年以来(截至4月1日)平均收益率为-3.02%,其中92.67%的产品为负收益。可以说“固定收益”产品的表现低于投资者的预期。如果算上股票仓位和可转债仓位合计不超过20%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今年表现略好,平均收益率为-1.51%,其中74.78%的产品为负收益。
对于“固定收益”类产品表现低迷的主要原因,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资深基金分析师、博士孙桂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无论是股票还是债券市场的表现都不佳,尤其是股市的持续调整。债券市场今年虽然取得了正收益,但也经历了2月份以来的大幅调整,使得“固定收益”产品的基本收益较少,无法抵御权益市场大幅调整带来的冲击。此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往往配置可转债资产来提升收益,去年表现亮眼,整体提升了“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今年以来不如预期,调整幅度较大,拉低了“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
事实上,近年来,“固定收益类”产品因其低回撤、低波动性而受到追求稳健的投资者青睐,规模迅速扩大,原因是资管新规转型、利率下行等多重因素。然而,今年以来,a股市场画风骤变,此前被市场誉为攻守兼备的“固定收益”产品净值也明显回调,甚至被市场戏称为“固定收益-”。
说得好的“固定收益”变成了“固定收益-”。离“固定收益”的本质还远吗?孙桂平认为:“今年以来,‘固定收益’产品的表现并没有违背其本质。如果延长期限,‘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率仍然明显高于纯固定收益产品。”
百家基金董事、副总经理王群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固定收益”产品的本质包括两部分,一是资产配置;第二,在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稍微增加一些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收益。虽然近期“固定收益”类产品的表现饱受市场诟病,但这种情况的背后是从短期业绩来看。对于短期业绩的波动,投资者其实不必过于担心。
明星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黄对记者表示,“固定收益”产品可以理解为满足投资者在特定时期需求的产品。因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某一类基金,所以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就本质而言,投资从来都是盈亏同源的。当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或下降时,“固定收益”产品产生的收益部分自然会成为损失因素之一,即过去产生超额收益的部分,现在变成超额损失的部分,或者是跑输一般平均基准指数的重要原因。
市场更关心的“固定收益”是否因为基金风格的漂移而沦为“固定收益-”?黄认为,应该有这方面的因素,比如基金经理的激进操作,标榜中低风险的“固定收益”,实际上投资的是高风险高波动的产品。如果基金管理人的资产配置或策略符合合同要求,不能认定其违约。因此,投资者更应该关注基金经理的配置理念和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