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电 据媒体报道,北京现代位于重庆的工厂处于停产状态。针对此事,中新财经联系了北京现代。截至记者发稿时,对方并未给出明确回应。
但记者注意到,2017年以来,韩系车整体陷入“跌跌不休”,销量连年下滑。
记者注意到,北京现代在中国有五家工厂,其中一家已经出售。现在剩下北京(两家)、重庆、沧州四家工厂。
自2017年以来,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一直在下滑。中汽协数据显示,2016年114万辆的销量峰值,已经下降到2021年的38.5万辆。惨淡的销量也让北京现代工厂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
韩国汽车在中国市场也有“辉煌”的记录。2008年以来,北京出租车市场刮起了一股“现代”和“旋风”,索纳塔和伊兰特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许多出租车司机表示,他们的车在行驶了一百万公里后仍然“没有大修”,这些车很耐用,保养起来也很实惠。由此,韩系汽车以其优异的口碑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
然而,从2017年开始,韩系汽车销量连年下滑。相比韩系车,大众、宝马、本田、日产等德系、美系、日系车企,根据国内消费者的特点,在中国推出了长轴距、定制版等针对中国市场的特别车型,通用汽车更是将前瞻设计中心放在上海,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制车型。
另一方面,现代、起亚等韩系车企动作缓慢,大部分都是通过引进原有车型进行生产。资深行业专家曾坦言:“韩国汽车厂商很少推动本土研发;d(在中国),主要进口现有车型”。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韩系车在国内市场的没落也与中国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有关。近年来,随着制造水平的提高,中国品牌逐渐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同时保持突出的性价比,这与部分韩系车的定位不谋而合,引发了一轮市场竞争。
中汽协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中国品牌和韩国品牌的市场份额也发生了变化。2019年至2021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从39.2%上升至44.4%,韩国品牌从4.7%下降至2.4%。截至2022年1月,韩国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足2%。
有消费者向中新财经表示,在选车过程中确实在韩国车和中国品牌之间摇摆不定。虽然韩系车的外观确实漂亮,但是性价比还不如中国品牌车型。同样的成本,如果选择中国品牌,发动机可以配备“T”(涡轮增压),配置一应俱全,车机互联功能更方便。而且就品牌而言,韩系车并不比中国品牌好,所以最终消费者选择买一辆中国品牌的SUV。
事实上,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消费者不再在“合资”和“自主”品牌之间选择并肩站,而是根据价格、配置和实际需求综合考虑。所以注重性价比的韩系品牌冲击非常明显,体现了中国品牌汽车制造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