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沪市主要证券投资者持有结构披露显示,2022年1月,基金在沪市持有的可转债规模约为1274.53亿元,较去年12月的1093.42亿元上涨16.56%,同比涨幅高达81.72%。
“虽然中证转债指数在2月14日之前仍有较好表现,但股弱转债强的局面能否持续存疑,赎回‘固定收益’产品锁定收益是合理的。”开源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陈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以来,可转债市场表现非常好。得益于‘固定收益’产品的大量发行,部分资管产品无法直接投资股票,不得不用可转债作为替代股票的工具,导致可转债市场溢价率持续上行。”
目前的赎回可能会给市场带来更大的冲击。陈坦言,在股市稳定和“固定收益”扩大的时期,可转债的高溢价率不是问题。一旦股市持续走弱,流向“固定收益”的资金减少,如何消化可转债的高溢价率将成为难题,可转债群体将面临挑战。
陈也表示,要理性看待“固定收益”,不能把它当成一种无风险高收益的资产,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目前“固定收益”增加的收益大部分来自股票和可转债。“固定收益”的流行有其合理性,但忽视估值,盲目投资“固定收益”,就忽视了风险。
“市场短期赎回数据没有公开渠道。考虑到可转债市场流动性相对不足,资金流入流出确实会对可转债市场产生影响。”显然,目前可转债市场的波动性与股票市场相似,估值水平的中枢高于过去。投资者需要做好高波动的心理准备,在参与之前充分了解可转债市场的特点尤为重要。
对于后市,陈认为,转债在2月14日、15日下跌后,是否会引发“赎回-下跌”周期,还有待观察。估值方面,下跌还有很大的修复空间,所以正股还是比可转债好。
“目前可转债市场的波动更多的是技术性调整。在高估值、经济下行压力大、外部流动性萎缩等内外因素叠加下,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是正常的,不影响可转债市场的长期向好。但也要看到,2022年的结构性行情可能是大概率事件。”张表示,预计一季度可转债将逐步触底,政策消化后将跟随市场节奏缓慢上行;与此同时,受整个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可转债市场持续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