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据记者梳理,截至2月10日,除天津外,已有30个省(区、市)先后召开地方两次会议,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国家(贵州)枢纽节点,推进“东西算”试点,加快JD.COM和南方电网数据接入能力,不断扩大千兆光网覆盖,新建5G基站2万个,推动5G融合创新应用;安徽省提出实施“新基建”行动,打造全国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全国综合计算网络枢纽节点集群,新建5G基站2.5万个以上;上海提出全面完成新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建设超大规模开放计算平台等一批新基础设施。
东方金城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2年上半年,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宏观政策需适度超前,基础设施投资加速成为各地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新基建有三大突出优势:一是新基建可以兼顾短期稳定的宏观经济市场。全年5G投资1849亿元,占电信固定资产投资的45.6%。
东方金诚高级分析师林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未来四年,包括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内的新基建投资将保持年均17%左右的增速。
唐川认为,当前“产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产业发展模式已进入“质变”阶段,各地区、各类型产业项目的发展迫切需要新基建项目的配合。预计“十四五”期间,新基建投资总体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
在王庆看来,在投资新基建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降低进入门槛,吸引社会资本的充分参与,鼓励市场竞争。政府投资可以主要选择不确定性低的项目,比如UHV、轨道交通等。政策支持的本质在于改善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成本,加强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根据当地资源禀赋锻造竞争力“长板”,放大现有优势。
“新基础设施不是一个独立的服务体系。其发展基础需要建立在传统基础设施、传统公共服务和传统商业服务数字化的基础上。数字化程度越高,新基建发挥的协同效应越强。大力推进数字化发展,将更有效地促进新基建产业增长。”唐川说。
唐川认为,新基建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全生命周期的稳定运行,除了资产持有人持续投入资金和技术资源外,还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金融支持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全面介入新基建领域的相关业务,解决部分企业在资金方面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新基建项目的健康、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