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这件事,从来都不是件简单的事。即便是年底,即便基本面与流动性都好都够的情况,A股还是跌出了全新的“境界”。
和合首创IESC数据统计发现,2022年第一个月,截止至1月25号收盘,A股经历了共计16个交易日,沪指跌去了5.68%,创业板指跌去了10.46%,个股则更加惨烈,连续多日跌停的不在少数。
数据来源:Wind,IESC编辑整理
为何跌:外部搅动,结构筑底
A股的成色到底谁说了算? 这个问题一直被投资者津津乐道。一方面,基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发展快,庞大的资金、日益扩张的投资需求和相对不完善的机制之间的矛盾尚需时间优化,个人投资者“短平快”的心态让其难以获得持续收益;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与金融市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成果加持之下,中国资产已然成为外资眼中的“香饽饽”,机构赚钱个人亏钱的势态尚在延续。
2022年伊始,近一个月A股累计跌幅超过10%,1月25日,沪深两市三大指数跌幅更是都超过了2.5%,两市共计4399只个股下跌,个股下跌数创下历史纪录。市场有观点认为这是1月美国FOMC 会议加剧节前避险情绪的体现。
理论上来讲,和合首创认为美元作为全球货币,美联储从宣布加息到“靴子落地”的这段时间内,全球股市都会受到短期冲击,但随着加息周期的持续推进,市场对利率敏感度降低,股市开始见底回升。
数据来源:Wind,IESC收集整理
在过去历次的加息中,美联储第一次加息周期前1个月,全球16个主要股指平均上涨13.71%;第二次加息周期前1个月,全球主要股指平均下跌1.18%;第三次加息周期前1个月,全球主要股指平均下跌0.82%。
从历史数据看,美联储历次加息后,短时内A股的确会受美股波动的溢出效应而下跌,但在目前疫情不断反复的背景下,相对背离的海内外宏观环境短期很难回归同步。因此,市场普遍解读认为短期全球资本市场的联动影响正在逐渐减弱,特别是美联储经济政策对于国内资本市场的冲击程度短期也可能会减弱。
图示:全球主要国家国债利率走势 数据来源:Wind,IESC收集整理
回到国内,综合来看,A股的下跌一方面是外围风险事件的风险偏好抑制,一方面是经济引擎换挡过程中,前期热门赛道板块涨幅过大,出现获利回吐,此外,年报披露之前的主动风险释放,春节之前的“持币”心态,都导致了“跌跌不休”。
那,什么时候涨回去呢?别急,把眼光放远点,让子弹飞一会。
如何涨:基本面未变,稳增长未变
1月26日,《证券日报》和《证券时报》两大行业报,分别在头版发表重磅文章:呼吁机构投资者克服投资短期化的倾向,“担起引领价值投资的主体责任”“挺起A股的脊梁”;“下跌是最大的考验,忍耐往往是获得超额收益的前提”。
数据来源:Wind 截至2022年1月26日,IESC收集整理
数据显示,截至1月26日,今年以来已经有20余家基金公司宣布自购,合计自购金额已超5.5亿元,和往年同期自购金额相比,这一自购总额创下了2015年以来每年1月的自购金额新高。
虽被不少资深老股民“嘲笑”,认为机构和基金经理自购只是“变相抄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和合首创认为这件事得相对客观的来看,在市场情绪一片低迷之时,真金白银的投入,不仅可以提振信心,也可防止大规模赎回带来的踩踏及规模缩减。此外,在资管新规及相关最新关于证券业的监管文件中可以看出,机构投资者的勇于担当将大力推动金融业改革深化和资本市场体系完善。
图示:新华社2021股市回顾
回到2021年的A股市场,一共245个交易日,其中149个交易日成交额突破万亿,远超于2015年大牛市里114个交易日破万亿的情况;曾创下连续49个交易日成交额破万亿的纪录。
无论此刻投资者持有哪种观点,不可否认的是,在疫情后美国和全球加息的大背景下,投资成本将提升,资本自然会选择流向安全的国家和地区,而随着近20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加之对疫情防控的卓越表现,在一段时间内,中国资产将成为全球最安全稳定的资产。
图示:北向资金及南向资金历史走势 数据源自东方财富
从这个逻辑出发,回到历史数据,我国股市市值排名世界第二,A股市场体量正在日益接近我国GDP总量,表现出日益增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外资保持稳步流入,全年外资净流入A股市场3846亿元,为过去5年最高水平。同时,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业改革的推进,都给A股未来的增长打下了坚持的宏观基础。
图示:2021年A股绝对增持行业 数据来源:Wind,IESC收集整理
分行业看,2021年第四季度,市场机构大户公募基金们依旧围绕高景气赛道进行配置增持,电子、国防军工、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机械、通信等成为重点资金流入行业。由此,也不难看出,A股长牛逻辑就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引擎换挡与美好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居民生产力升级(硬科技)、可持续稳增长(碳中和碳达峰)、安居乐业(基建养老)、资产配置(金融业)等等。
图示:某券商对A股在2022年的走势预判 数据来源:券商研报
对投资者而言,最为关心的“什么时候才能涨回去”这个点,从理论上与逻辑上来看,2022的宽货币政策延续之下,在宽货币到宽信用的传导路径清晰之前,市场风格大概率维持目前的状况,也就是整体向好的趋势不变,但结构性调整的震荡会存在而后逐步收窄乃至上扬上涨。
因而,A股“挺起脊梁”,不仅需要真金白银投入市场,需要机构投资者发挥责任担当,也需要大家对中国经济基本盘的韧性充满信心,而不是一味把眼光盯住短期利空因素。
回归2022投资者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面对确定性更高又注定难熬的2022,在几轮调整之后,市场估值区域合理,但ROE 下降的情况下,从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的角度,2022 年存在供需缺口的行业数量会大幅减少,只有部分供需结构和其他行业完全独立的行业可能有持续的景气度超预期。此外,政策与监管通过从资金端和资产端,双重施压,把风险承受能力不合适的投资人,从股市中赶走,这也将是未来二级市场投资转型方向之一。
数据来源:Wind,IESC编辑整理
但是,别气馁,因为最后这组数据给出了最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