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多个IPO项目“突然刹车”,相关企业主动撤回申请。
1月11日,中国证监会两次发布终止股票发行注册程序的公告。鉴于拟上市的两家公司及保荐人自愿要求撤回注册申请文件,中国证监会决定终止这两家公司的注册程序。同日,3家拟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自愿撤回IPO申请,上交所终止对3家公司的审核。
根据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的公告,记者发现公告日期为标准,不到1月的一半。a股12家上市公司终止IPO,均自愿撤回申请。从上市板块来看,7家公司将在创业板上市,3家公司将在科创板上市,2家公司将在北交所上市。
具体来看,上述12家自愿退出和终止IPO项目的公司中,有3家属于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制造业,数量最多。
对于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制造业的IPO项目,环保成为监管部门问询的焦点。比如在1月11日终止IPO的一家企业,监管部门分别从环保方面列出了四大问题,并要求出具专项检查报告。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发行人的生产经营和募集资金项目是否属于限制类或淘汰类行业,在建项目和募集资金项目是否满足项目所在地能耗双重控制要求,生产的产品是否为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
“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制造通常与环境保护和危险材料处置高度相关,因此这方面是审计的重点。”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力告诉记者。
“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加大了对化工行业能耗相关指标的审核力度,这对新能源行业是有利的。”新国际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傅饶对记者表示,大部分化工企业都在开发利用传统能源,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可能会受到高污染、高能耗等因素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终止的12个IPO项目全部自愿退出。对此,陈力认为是正常现象。他说,注册制下,对企业的信息披露和经营状况的公开性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违反规章制度。这些因素导致了提款的增加。
市场人士认为,企业自愿撤回申请与严格的监管审查、战略规划调整、合规瑕疵、业绩不达标等多重因素有关。
在终止IPO项目的企业中,战略规划调整是常见原因。比如某企业上市的原因是“鉴于近期资本市场和政策导向的变化,基于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考虑公司未来的战略发展”;有企业还表示,IPO终止是因为“基于当前形势和公司未来战略发展的考虑,公司重新研判了资本市场路径规划”。
此外,监管部门对首发企业的严格审核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021年1月底,中国证监会发布《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号文件,规范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的基本要求、标准、程序等工作,加大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力度,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进一步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