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效约束推动低碳转型——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对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和数据中心的节能降碳、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相关部门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为能效约束提供参考标准,使节能降碳“有章可循”。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内外部环境、要素条件、供需结构等出现新变化。对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提出新要求。通过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仅有助于广大企业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也为如期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发挥能效标准引领作用
《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上述重点行业和数据中心达到基准水平的产能比将超过30%,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显著提升,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到2030年,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和基准水平进一步提升,达到基准水平的企业比例大幅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依赖能源,但能源有限,因此需要引导高耗能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也是上述能效约束文件出台的背景。”国家节能中心综合部主任石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能效标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重点行业节能降碳的效果,因此需要不断优化和动态调整。一方面要对标国内外生产企业先进能效水平,确定高耗能行业能效基准水平;另一方面,要参考现行国家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确定的准入值和限值,根据行业实际情况、发展预期和生产装置整体能效水平,科学标定各行业能效基准水平。
“实施能效约束有一个基本前提,即不能影响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也不能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石对说道。
深挖节能降碳技术潜力
在钢铁、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余热资源。据相关机构测算,这些资源可转化为约6亿吨标准煤。
“以钢铁为例,全行业工业余热资源约为1.8亿吨标准煤,但目前余热回收率仅为三分之一左右。”上海宝钢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曹先昌告诉记者,工业余热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其回收利用既能节约能源,又无污染物排放,属于清洁能源。
作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节能产业的唯一平台,上海宝钢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持续开展工业余热综合利用研究,其自主研发的工业余热梯级综合利用技术已上升至国家标准和钢行业标准,有力地推动了工业余热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
新技术不仅提升了工业企业节能降碳水平,还有效推动了技术装备创新,推动了重点行业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升级,促进了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专家表示,《意见》要求充分整合科研院所、协会、企业各方力量,发挥科研创新优势,通过技术装备攻关和加快成果转化,拉动全产业链绿色技术需求,将绿色技术研发和绿色装备制造打造成为未来高新技术产业的“蓝海”,助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科学有序强化能效约束
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和系统变革,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和公众的利益。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单纯依靠政府的政策指令或市场的自发行为是无法将节能降碳落实到位的。
“在这个过程中,要科学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在突出标准引领、挖掘技术改造潜力的基础上,强化系统观念,科学有序强化能效约束。”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意见》科学界已确定重点领域,聚焦一批能耗相对较高、改造条件相对成熟、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重点行业,引导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例如,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炼油、乙烯、合成氨等。《意见》中入选的都是行业内单位产品能耗强度高、总能耗大的行业。应该说,我们抓住了我国工业领域节能降碳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石对说道。
推进重点地区节能降碳,要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推进有序压茬,避免“抓眉毛、抓胡子”。石建议,整合现有政策工具包,修订完善配套政策,形成多部门、多领域合力,共同推动中国能源效率持续提升和碳排放大幅减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高级
经济师刘满平认为,一方面,要限期分批对重点行业节能减碳实施改造升级和淘汰,在规定时限内将能效改造升级到基准水平以上,力争达到能效标杆水平;淘汰不能按期改造完毕的项目,对于能效低于本行业基准水平且未能按期改造升级的项目应限制用能。另一方面,要确保政策稳妥有序实施,充分考虑经济平稳运行、社会民生稳定等因素,既要整体推进,也要一企一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