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电 “从目前的收获情况来看,今年的稻蟹田比去年平均增产40%。我们要趁着这几天螃蟹价格好,赶紧在地里抓三两个以上的螃蟹。”10月21日,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金盆镇大东口村稻蟹综合养殖基地负责人徐铁军一边抓螃蟹一边和妻子算今年316亩稻蟹田的收入。得益于保护,今年稻田蟹田每亩净利润将达到3000元,蟹田总产量将超过200万元。
51岁的徐铁军和他的妻子一生都在从事农业。从农机销售到水稻种植再到成立专业合作社,17年来,他们不断创新稻田发展模式,科学套种洞庭湖地区稻虾蟹等主要农产品,探索出更多传统农业致富之路,成功实现了“一田两用、一水双收、种养双赢”的创新套种梦想。
目前,徐铁军合作社拥有土地3600多亩,固定职工186人,其中贫困户比例超过37%,农业机械化设备48台,总资产超过500万元。能以农入小康的徐铁军夫妇,离不开国家对农业的持续扶持政策,离不开省市区因地制宜将政策转化为内生力量的全过程“帮扶”。
“今年的稻蟹间作能否迎来‘双丰收’,关键是技术运用得好。上海海洋大学全程给予技术指导,尤其是在稻田生长、螃蟹脱壳的关键时期,技术专家驻村。”看着稻田里肥肥的螃蟹和饱满的米粒,徐铁军把自己“吃螃蟹”成功的首要因素,归结于区级交办的整个技术服务。
2019年,大通湖区与上海海洋大学签订技术合作框架,实现“一田两用、一水双收、养殖共赢”的农业生态转型目标,为农户种植稻蟹提供技术指导。
经过近一年的持续探索,专家团队利用大通湖独特的弱碱性土壤和水质,以草为介质,攻克了水的难题。他们根据稻蟹独特的生长条件,摸索出了一套“共生生长”的“秘籍”:在秧苗抽穗前,将蟹苗放入已种植水生植物的稻田环沟中,抽穗后再将蟹放入稻田。
通过实践,首批稻蟹间作田平均每亩产值近7000元,比普通水田高3倍。尝到甜头后,第一批农户开始扩大种植面积,带领更多稻农加入其中。截至目前,大通湖区稻蟹间作面积已达3000亩,预计今年总产值将超过2000万元。
位于洞庭湖腹地的大通湖区,优质农产品丰富。作为金字招牌,大通湖大米和大通湖大闸蟹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享誉国内外。近年来,大通湖区在积极响应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全力保障粮食安全来源。
大通湖根据农业区域发展的特点,不断打磨“米”“蟹”“鱼”等优质农产品的招牌。通过与高校长期合作,发布农业创新发展奖补细则,大通湖科学探索“稻鱼”“稻虾”“稻蟹”等套种新模式,不断把传统养殖“蛋糕”做大做强做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