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电 “十一五”假期前,部分上市公司开始“放长假”,但投资者甚至部分企业员工都赶时间。发生了什么事?
二十余家上市公司公告限产、停产
9月24日晚,金浦钛业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南京钛白化工有限公司、徐州钛白化工有限公司近日收到上级政府部门“能效双控”要求,建议企业实施“临时限产”“临时停产”等措施。
同日晚间,利民有限公司还宣布其全资子公司有限影业暂停生产。
不仅是上述两家公司,但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已有20多家上市公司在几天内发布了“临时停产”或“临时限产”的公告。公告站发布《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提出坚决治理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建立高能耗、高排放的在建、待建项目清单,并明确其处置意见。
同日,生态环境部网站发布《重点区域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征求意见稿)》,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重点关注石化、化工、煤化工、焦化、钢铁、建材、有色、煤电等行业;严格执行能耗“双控”等要求,对不符合“两高”要求的项目要坚决整改。
地方“能耗双控”需避免“一刀切”
许多地方和行业发展“能耗双控”,有利于降低电力消耗,缓解煤炭消费不足。
受煤炭供应紧张影响,煤炭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8月份以来,煤炭现货价格持续上涨,期货价格屡创新高。
随着“双控能耗”政策的密集实施,企业陆续收到限产通知,“可能会给下游产能和商品价格带来一定压力。”厦门大学记者。
“近期,为遏制高耗能行业能耗过快增长,一些地方政府根据‘能耗双控’进度,在高耗能企业组织开展了能源预算管理、有序用电、错峰生产等措施,这是针对原来忽视节能减排的纠正措施,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一刀切’、‘简单化’等做法。”浙江省能源局负责人23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刘世锦认为,防止碳减排被滥用,成为行政干预不当的又一借口,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实现“双碳”目标,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即减少碳排放,而不是降低产能,人为扰乱正常的供需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