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9月24日:订单农业解决传统痛点,为上海有机农场带来春天。
乍一看,徐惠民,一个留着长发的男人,正在上海崇明的一片地里用锄头干活。徐惠民从小在山脊上长大,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2011年起,他以60万元的年薪辞掉工作,成立了上海慧敏果蔬专业合作社,专门种植有机蔬菜。在接下来的8年里,他投资了1000多万元卖掉了自己的别墅,但未能挽救合作社农场每年的亏损。
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出现在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徐惠民接触到了一种全新的产销模式,——订单农业。这种全新模式的出现,让曾经举步维艰的农场重获新生。
在上海,高地租和高劳动力成本是有机蔬菜种植面临的最大困难。起初,徐惠民的农场采用会员制销售模式。通过发展其成员并依靠自己的生产基地进行销售,它向其成员的家庭分发蔬菜。由于社员对蔬菜品种的需求多样,农场无法大规模种植单一品种,导致种植成本高。此外,新鲜蔬菜需要及时送到会员家中,运输成本也在增加。“最后,成员越多,损失越大”。即使有些成员想在冬天吃有机西红柿,农场也必须用头皮种植。这样的反季节蔬菜种植会消耗很多农民的精力,成品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同时也违背了自然规律,与有机农业理念背道而驰。
订单农业模式改变了这种状况。从以销定产到以销定产,尚超先把订单送到农场,再反过来制定销售计划,按照订单销售农场生产的有机产品。
一般情况下,农场会提前2-3个月收到计划,以便有时间安排种植。对于农场按订单种植的有机农产品,商家将接受所有订单。这样,农场就没有后顾之忧。过去,徐惠民不仅要寻找客户资源,还要担心送货的物流问题。现在,他只需要专注于种植,不用担心销售,还能降低物流成本。
目前,这种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的订单农业已经成为帮助农村产业振兴的有益尝试,受到越来越多农民和种植户的欢迎。以盒马为例。自2018年6月起,在全国布局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合作基地由当初的4-5个增加到100多个,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
有机蔬菜价格下降是记者走访时最直观的感受。上海万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镇表示,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核心是规模和生产。“自从签订定向种植协议后,我们可以把一包生菜从十几元卖到现在的最低价,而且供货价超过三元。对我们来说,大规模生产后还是有一定的利润率的”。
那么,签订种植协议后,每个农场种植的品种减少,是否意味着市场上供应的有机农产品品种也会减少?否则,上海鲜食采购总监黄逸梵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全国30多个种植基地,每个基地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市场供应候鸟。
比如云南冬天温度高,那么云南的种植基地可以在冬天种植西红柿,而不是让其他温度不合适的农场反季节种植。通过这种巧妙的安排,每个季度市场上供应的有机蔬菜品种从20-30种增加到60-80种。
订单农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让种植者更有信心,销售者更有导向。它针对有机种植的传统痛点,给有机农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给它们带来了新的春天。
“让普通老百姓吃上优质的有机蔬菜,把有机农场打造成一个高附加值的农业企业,农民和农户都有更高的收入,并给整个产业链更高的回报。我们认为这个方向非常正确,我们将坚定不移地遵循它,”黄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