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汽车芯片短缺将导致2021年全球汽车产量下降的消息,让整个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陷入焦虑。
芯片是整个信息时代发展的基础。电气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芯片成为支撑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第三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1)于9月15日至17日在海口举行。同时,针对行业焦虑,多位专家就汽车行业深度变革给芯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自主汽车芯片产业化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芯片荒”是挑战也是机遇
汽车智能化时代,芯片渗透率稳步提升。此外,在国家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和“双碳”目标的推动下,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球芯片需求的快速增长。市场和技术需求也给汽车芯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浙江大学先进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雷分析,“芯片荒”影响的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还有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
雷认为,从芯片制造的角度来看,“芯片短缺”的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此外,车级芯片验证周期长、门槛高,对生产企业的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统计,目前我国汽车产业整体规模中,进口芯片占比达到90%,甚至关键系统芯片都被国外垄断,而汽车车身其他电子芯片自主化率不超过10%。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袁表示,新能源智能汽车芯片成本大幅快速增长。“中国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能占据多大的份额,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据专家分析,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车级芯片国产化有规模基础。我国汽车芯片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尤其是芯片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缺失。
深耕芯片技术领域实现盈利。
“车规芯片作为汽车产业的核心关键部件,决定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未来走向,是必须靠自力更生解决的关键问题。”殷诚说。
“为什么我们国家能生产芯片,却不能生产汽车芯片,尤其是高附加值芯片?”雷提出的问题也值得深思。
“中国生产的芯片功耗比进口芯片高55%。在相同功耗下,国产芯片的性能比进口芯片低8%。中国芯片制造的完整工艺比国外先进水平弱。”射线分析。
芯片制造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阶段:设计、制造和封装。围绕这三个阶段,需要很多配套产业或企业,包括硅片、掩膜版对准器、电子特种气体、高精度光刻胶等。而技术“卡脖子”可能发生在每一个环节。
雷认为,汽车芯片制造领域的竞争,其实就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目前中国芯片制造面临的问题恰恰说明我们需要在整个产业链上取得进步。
从技术利润点分析,Ray认为未来中国芯片技术的机遇需要冲击更先进的制造技术。“中国企业可以瞄准55纳米工艺节点。这在技术上有很多优势。”
“在汽车功率半导体器件领域,尤其是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国内厂商已经能够在所有功率细分领域提供IGBT产品。”嘉兴斯达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华带来的好消息,让在场的车企负责人非常激动。“斯达公司率先打破了这一局面。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的创新生态应该是从行业标准到关键技术研究,再到核心芯片研发,再到产品评估认证,最后到实车验证的全生命周期业态。”殷诚提出并实践了汽车公司和芯片供应商之间的未来关系。
“芯片行业是一个行业壁垒很高的强约束供应链体系。我们的研究发现,新产品设计到主机厂,没有办法快速上车。”
“国内汽车芯片企业仍面临制造瓶颈。目前国内能够承接车级芯片制造的企业非常少。因此,国产汽车芯片的崛起有赖于R&D和制造业的双重推动。”殷诚说,“因此,我们提出构建产业链,以共同创新平台为引领,实现信息畅通、企业主导、政府支持、产业链和联盟。”
去年9月,袁发起并联合各部门成立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战略联盟。他介绍,联盟成立后,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包括推出汽车芯片商业保险,让汽车企业敢于使用国产汽车芯片;其次,协同产业链各行各业推进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联盟还积极推进汽车芯片的测试验证流程,推动汽车芯片厂商与整车厂商的上下游供需对接,包括联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