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a股也是如此。截至9月15日,a股成交额连续第41个交易日突破1万亿元,但上次类似情况发生时的“超级牛市”未来还会到来。因此,今年的量化交易量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外资也卷入了这场争论。
一条信息在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A股市场的主要境外投资者不是海外基金,而是在香港获得牌照的内地量化基金巨头。它们在香港拥有5倍的资金配置,频繁在a股市场运作,规模扩张迅速。
量化对a股市场有负面影响吗?真假外资扮演了什么角色?市场上所谓的量化“不公平”是什么意思?未来如何改善市场生态?对此,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多家中外机构的业务人士和投资经理。
根据他们的反馈,由于国内市场融资成本高,证券借贷困难,很多国内私募在香港设立机构或借用香港券商融资,成本仅为内地的1/4左右,杠杆率较高。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高杠杆或加剧市场波动的担忧,量化也导致市场轮动加速,加剧了“拥抱”中小公司的现象。同时,从公平性的角度来看,部分量化机构享有更快的交易速度,具备T 0交易的优势。
但a股(含外资)量化交易的换手率在20%左右,远低于传闻的50%。从机构投资者的角度来看,量化对于增加市场流动性、提高定价效率仍有积极作用。量化交易在国内方兴未艾,但“神秘量化”无疑需要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
量化产品今年总体表现亮眼,发行规模大幅提升。然而,量化最近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因为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9月6日出席第60届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大会暨2021年年会时,谈到了量化交易等新交易方式的监管问题。
他提到,量化交易和高频交易不仅增强了市场流动性,提高了定价效率,还容易导致交易趋同、波动加剧、违反市场公平等问题。他还认为,交易所可以对资本结构和新的交易工具做一些思考。
一位来自国内头部量化私募机构的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市场成交额几十年来已经突破一万亿元。这是过去,股市应该比现在高很多,可能会引发量化对市场影响的讨论;另一方面,各界担心的可能是,一旦市场反转,量化也可能导致市场大幅回撤。”
早在9月初,一则“量化交易贡献了a股一半交易量”的消息被筛选,令不少投资者恐慌。甚至有人指出,量化是一台“AI收割机”,主观投入才会有收获。与此同时,市场一度担心“成交量滞涨”是否是即将下跌的信号。比如9月1日,日成交量达到1.7万亿元,达到2015年的水平,但指数并没有明显上涨。虽然上证综指本周上涨1.69%,但创业板指数下跌4.76%。从历史上看,这种大批量滞涨似乎是很多技校的高换手率,这是即将下跌的信号。但事实上,最近的高成交量是由量化成交量引起的,这与过去不同。
春浦投资董事长王菽一对记者表示,量化不是市场的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也不是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量化ar的主要功能
“今年的市场不是量化的。量化是“果”而不是“因”。它实际上是由宏观交易、外国投资和公开发行推动的。”资深宏观交易员袁在接受CBN采访时表示,“Mao指数的造假和下跌导致资金流向中小企业,随后规模量化扩张,上述趋势加强。支持中小企业、鼓励科技创新、保障内循环的宏观政策也会使流动性流向成长性和小市值因素。得益于小市值的曝光,量化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带动风格轮动。事实上,今年不需要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优化。预计2015年量化基金与老策略的业绩会比较好。”
不过,王菽一也表示,量化贡献了大部分市场成交量,扭曲了市场。不过,多数市场人士表示,由于景气股活跃且赛道较长,他们暂时没有看到市场大幅下跌的可能性。
真假外资影响几何?
除了量化交易形式本身,关于“真假外资”的争论重新点燃。
据记者了解,近日,头部量化私募被窗口引导,随后“假外资”引发关注。近期数据还显示,与今年7月份相比,8月份外资通过沪深港通等机制增持沪深两市超过一倍。
一家大型外资机构的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资金的定义和统计相对比较难量化。从总量来看,通过沪深港通北上的资金约占a股的4%~6%,部分QFII资金的额度相对较小,因此外资整体占比可能在5%~7%。算上内地的量化基金,境外和境内的量化基金合计可能占交易量的10%~20%,并没有传闻中的50%那么高。”
然而,外资引起了特别的关注。在他看来,这更多是因为海外量化基金带有一些神秘色彩。“不是基本面选股,而是通过各种模型和量化分析的投资布局,所以大家都觉得有些神秘色彩。”
此外,“假外资”确实存在。事实上,CBN两年前就报道过“假外资”炒a股,香港配置资金炒a股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目前市场更担心的是“假外资”的高杠杆。
“国内融资成本近8%,离岸市场一般为1%~2%。与国内双杠杆限额相比,离岸杠杆要高得多,证券借贷的成本和便利性也更高。”上述私人投资者告诉记者,这也是很多内地私人投资者出海的原因。
公开资料显示,管理规模超千亿元的量化巨头宁波魔方量化已经成立。
香港分支机构幻方资本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在2020年12月取得了监管机构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的批复。除了在香港成立分支机构,内地私募还可以通过和券商进行“收益互换”来变相布局海外市场。
具体而言,所谓的“收益互换”主要是由券商提供,即私募与券商签订跨境收益权互换的场外协议,每年向券商支付固定成本,便可以在券商的海外子公司开户,实现海外股票配置。除了上述“南下”业务,“收益互换”也有“北上”业务,北上业务主要是私募在香港券商处缴纳保证金,根据其资质进行评估,券商可以为其提供不同的杠杆,这样私募机构即可获得比内地市场更低的融资利率和更高的融券便利度。
此前,千亿私募明汯更是因“收益互换”操作而被误认为是内幕交易。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明汯价值成长1期共现身30只股票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其中29只股票持仓与某券商“神同步”,持仓趋同度接近97%,神马电力、神驰机电、容大感光等多只个股当时都连续暴涨。
针对市场质疑,当时明汯投资工作人员称,公司通过该券商及其香港子公司用收益互换的方式做的交易,券商由于收益互换而持有的股票收益会互换给明汯产品,这一业务模式符合监管规则。
关注量化公平性和制度建设
业内人士不断呼吁要关注量化的公平性问题和制度建设,并建议机构和监管之间强化沟通。
上述外资机构QFII业务负责人也对第一财经记者提及,各界讨论较多的量化交易策略趋同、闪崩(flash crash)或追涨杀跌的交易,都和近期监管层的关注相关。“但量化交易在海外是有成熟的市场和监管的,而且其中也有很多的知识产权和策略的差异性,所以说在交易趋同和波动加剧方面,没有数据能支持这样一种顾虑。至于是否存在有违市场公平性之处,那就要看不同市场对相关交易的监管。”
“在境内市场,可能会有一些量化机构能更快地拿到一些交易和市场卖单的数据。”他表示。
王书义也表示,“量化本身不是问题,但存在公平问题。比如托管服务器,可能使所有交易者的交易速度存在落差,不能只重效率而不顾公平;同时也应加强量化制度建设,未雨绸缪。”
袁玉玮此前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相比海外市场,中国量化的不公平之处更多在于,国内缺乏T+0交易制度和做空机制,融券难度大且成本高,“现在量化的优势主要在T+0和做空跑道,并非策略。一个例子是,海外量化机构在A股的产品表现,明显比海外产品好很多。”他称。
多位中、外资机构人士也提出,从全球趋势来看,量化交易在中国方兴未艾,不管从增加市场流动性和提升定价的效率方面,量化交易都有比较积极的作用。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程序化交易等的监管也需要与时俱进。同时,业界也应该根据数据和事实来研究和解惑,这样能够跟市场、投资者和监管保持比较充分的沟通,也能够帮助监管制定相应的规章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