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观潮】酒店智能化不能“为智能而智能”
“智慧酒店”现在是酒店业的一个热词。据田玉娥数据显示,近80%的智慧酒店相关企业在5年内成立,截至今年8月已有约150家企业注册。目前酒店智能化的主要方式,除了在信息管理中运用数字技术外,就是用智能化的手段代替人力,比如自助前台登记、机器人送货等等。
事实上,这些智能手段受到技术本身的限制,效率有限,形式僵化。酒店采用这些技术的初衷是为了节省人工成本,但消费者的体验却不尽如人意。
消费者的新鲜感褪去后,增加的经济效益有限,维护智能工具本身的综合成本不一定低于节省的人工成本。要知道,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酒店已经取消了相当数量的机器人员工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酒店的智能化正在进入一个“越来越窄”的误区。消费者似乎可以享受从入住到退房的无人值守和无接触服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酒店自身的特色也很难找到,产品竞争力自然大大降低。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星级酒店不仅仅是为了其硬件设施,更是为了享受更好的消费体验,这往往是通过服务人员的细致服务来实现的。比如每一个经过你身边的军人都会横着打招呼。再比如,在自助早餐中,军人会主动问喝什么.毕竟,人们的服务不仅带来了更多的温暖和舒适,还能及时沟通。
酒店服务的核心要素是人。换句话说,在酒店的智能化转型中,我们不应该“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而应该从消费者的体验感出发,而在实际操作中,要注重收益比以及消费者和服务人员的便利性。在这个前提下,通过智能技术,人们可以在酒店中拥有更和谐的关系,享受像家一样的温暖和舒适,无论是酒店管理者和员工之间,酒店员工和消费者之间,还是消费群体之间。当然,这种互联也可以用于酒店与消费者之间的相关衍生消费场景,如餐厅、景区、交通、购物等。这样的衍生应用也将为酒店带来更好的收入数字。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点是,智能技术背后存在一定的风险,从信息安全到操作安全。如何检验新技术的安全性,规避风险,也是值得酒店从业者和智能技术开发商、运营商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