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的最后一个月,我走进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中野乡刺梨“前进园”示范基地,满山都是一簇簇低矮的灌木,都是刺梨树。只见长着小刺的树枝上长满了刺梨果实。村民戴着草帽弯腰用手中的镰刀除草,或者用剪刀剪刺梨的枝叶。
中野乡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谷深,石漠化严重,易造成水土流失,不适宜种植集约传统作物。2015年,中野村开始尝试种植刺梨。目前基地内有刺梨1500多亩,涉及11户村民。
站在刺梨地里,中野乡中野村的唐发凯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刺梨果的收购价是一公斤3元(人民币,下同)。按每亩2000公斤计算,卖了能得6000元。如果种植玉米,一亩地的产量约为800公斤,按每公斤1.2元960元钱计算。”
“2020年,中野村800多户种植刺梨收入186万元。”唐发凯说,长在石头缝隙里的小野果不仅变成了“摇钱树”,还治好了村里水土流失的顽疾。
目前,贵州刺梨种植面积已达200万亩,产值16.2亿元,直接惠及30多万农民。2020年,将5吨刺梨工业原汁、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打造省级农业大数据红色“畅销书”,上演“绿色反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