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产出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降低建筑能耗,发展绿色建筑,推进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超低能耗建筑建设,在许多地方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已被纳入“十四五”计划的主要内容,推进建筑节能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方向发展已成为建筑领域的高新技术,如“碳峰化、碳中和地源热泵”。
“经过近30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节能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超低能耗建筑是目前我国最适合和优化的降低建筑能耗需求的优质建筑,即通过适应气候特点和现场条件,充分利用围护结构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保温隔热等技术措施,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采暖、空调和照明能耗。在超低能耗建筑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技术措施,实现近零能耗、零碳建筑。”
中国建筑研究院研究员张世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研发了外墙、门窗、新风一体机等核心产品,其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示范建筑80万平方米,大规模应用研究成果1000万平方米,带动100亿增量产业规模,引领建筑节能产业优质发展。与此同时,中国还建成了全球首个接近零能耗的全尺寸建筑综合实验平台,同时支持10个课题周围的30多个实验和1200多个实验点。通过全面、长期的科学实验,解决了向零能耗建筑迈进的关键技术问题。2019年颁布了该领域首个国际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首次明确了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的相关定义,明确了室内环境参数与建筑能耗指标的约束控制指标。控制指标比现有标准提高了50% ~ 75%,填补了领先建筑节能标准的技术空白。
“经过“十三五”期间的系统研究,中国初步建立了超低和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体系,率先提出了“被动优先、主动优化、可再生能源最大化”的零能耗建筑技术路线。”为了进一步推动超低、近零能耗建筑的大规模推广,帮助建筑领域的碳高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业总工程师许巍建议,中国应按照目标导向、跨学科、分类、经济的原则,研究中国不同气候区域的不同类型建筑,走向零碳、零能耗的科技统筹机制,将零碳、零能耗建筑的建设和推广纳入城乡规划、建设和治理的全过程;提高科研标准,克服“卡脖子”技术,开展零碳建筑和社区研究,研究100%可再生能源供应情景下的建筑能源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