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贷”不应该是营销噱头。近日,一张与“三孩贷款”概念相关的贷款海报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引起了公众的热烈讨论。具体来说,银行为20至50岁的自然人提供“生殖消费贷款”。一胎、二胎、三胎最高贷款额度分别为10万元、20万元、30万元。
结合之前个别银行推出的“彩礼贷”和“墓地贷”,网友将这次推出的贷款称为“三子贷”。很快,涉案银行发表声明称,贷款仅处于内部评估阶段;随后,银行进一步表示,根据目前的评估,银行现有的消费贷款可以覆盖相应的需求,暂时不打算推出上述产品。
笔者认为,作为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努力开拓市场,促进消费升级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该鼓励的。但如果作为营销工具和宣传噱头,就偏离了金融服务的初衷。如果涉及任何粗心或不符合规定的行为,必须立即纠正。
无论是“三子贷”、“彩礼贷”、“墓地贷”,本质上都是消费贷款。消费贷款作为一种重要的贷款类型,已经被大多数银行引入,资金可以用于装修、教育、美容、育儿、婚姻等日常消费环节。换句话说,现有的消费贷款已经覆盖了生育、彩礼、墓地等特殊消费目的。
既然如此,银行为什么要把这些特殊用途单独作为贷款产品的名称呢?显然,此举更容易“引起注意”,更有利于营销。
但是,营销不是一个“噱头”,不能偏离商业本源。根据“生育消费贷款”的具体设计,一胎、二胎、三胎的最高贷款额度分别为10万元、20万元、30万元。但根据银行的授信审批原则,借款人可以借款的最大额度不是由单个因素决定的,要综合考虑借款人的收入来源、还款能力、信用状况、资金使用等。银行只以出生人数限制最高贷款额度,无疑有忽视政策积极性的嫌疑。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银行营销消费贷款的行为呢?笔者认为,这种行为与外部经济环境、行业竞争、政策导向等诸多因素有关。
首先,根据金融法,个人贷款往往是银行利润的稳定器,消费贷款是个人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实体信用风险不断上升。
其次,近年来,银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中小银行。如何获得更多的客户?如何完成绩效考核?这些都迫使基层业务人员千方百计创新,所谓的产品创新类似于“三子贷”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由于消费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消费贷款的发展无疑将继续增加。但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贷款的服务重点是中低收入人群。商业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银行绝不能简单地把它作为提高业绩和创造收入的手段。同时,银行应严格控制消费贷款的资本流动,以避免其非法流入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