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性基金营销不要使用太大的力量,科学控制基金营销强度和节奏,避免过度营销和“渠道为王”的现象影响行业整体发展。一方面,要巩固“长期业绩导向”,吸引更多的储蓄以真正的资产管理实力转移;另一方面,要科学控制爆炸式基金的规模,合理考虑新老基金投资者的利益。
在证券监管部门倡导大力发展股票型基金近两年后,最近新发行的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一只只能卖出150亿元的公募股票型基金吸引了创纪录的2500亿元。认购资金被迫启动配售模式,“中标”难度堪比新股认购;另一方面,它是行业第一只公募MOM(经理人的经理人基金),聚集了众多明星基金经理。预计卖出限额50亿,但只卖出了27亿。
如果把筹款过程比作一场宴会,那么“天全”的认购金额相当于“明明只准备了一桌饭菜,却有十多桌客人”。大部分投资者显然希望失望,回归——。公募基金公司以其规模和投资研究实力走在行业前列,“自导自演”利用商业银行、第三方销售、证券公司等。数倍于每日的营销力,诱导数倍甚至十倍的资金筹集上限。这种暴力营销,用力太大,不仅让商业银行渠道盈利,还让基金公司迅速走红。其实同行和投资人一点好处都没有。
除了明星基金公司之外,爆款基金的过度营销更多的依赖于商业银行的渠道,导致了一系列后续问题。
按理说,资金在锁定期产生的利息,特别是商业银行渠道的资金,是由资金投资者和商业银行共同分享的。但很多没有闲钱买新基金的投资者在经销商的欺骗下“卖旧买新”,向商业银行和基金公司的渠道贡献了大量的申购赎回费和尾随佣金。其实和经纪人鼓励投资者多交易一样,可能会加剧基础市场的分化。
对于一大批买不到基金的人来说,基金在金融体系中被“锁定”和闲置,付出了大量的机会成本,而那些“帮助”基金产品冲规模的基金则可能在基金成立后被撤出。这是浪费资金吗?爆发性基金几乎都是活跃的股票型基金,其他类型的产品很少涉及。在产品发展不平衡的背后,投资者不顾风险盲目追求“明星”。亏了怎么办?原本是为了防止行业内资金过度筹集和配售“马太效应”,变成了爆发性资金“饥饿营销”的手段。投资者预期缺口的变化,谁来负责?
另一方面,一些实际提高资产管理能力的中小基金经理受到渠道劣势的限制,甚至可能被迫将赚取的管理费交给代销渠道,以使新基金发行成功。否则,一旦离开渠道的支持,基金发行就会失败,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容易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
这种新基金的发行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从一个方面说明,资本市场投资端的供求双方和渠道之间仍然存在深层次的矛盾。除了规模、业绩、渠道导向,如何更好地丰富基金市场乃至整个居民理财的“工具箱”,让“合适的资金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适的渠道流入合适的资产管理产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型发展模式的重要支撑,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和投资方面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显然,
当务之急是加强证券、银行等监管部门的协调,规范基金代销渠道,特别是商业银行的营销行为,科学制定代销基金的跟踪佣金率。从长远来看,一方面要减少基金行业对部分代销渠道的过度依赖,巩固“长期业绩导向”,吸引更多的储蓄以真正的资产管理实力转移。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投资者教育,科学控制爆发性基金规模,避免一人管理、控股集团发行和共同持仓造成的市场风险,杜绝金融体系资金闲置现象,合理考虑新老基金投资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