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1记者,部分行车记录仪生产厂家采取了供检验产品和供销售产品两套标准的模式,以次充好。
1记者调查发现,国内生产行车记录仪的龙头企业并不多,很多缺乏R&D能力的网络充斥着大量行车记录仪的销售信息。很多叫4G的产品定价都在300-800元之间,大部分名义上都有定位、视频拍摄等功能。
据某行车记录仪生产厂家负责人老李介绍,目前,具有录像功能的4G行车记录仪的生产成本将达数千元,而且今年春节以来,原材料价格暴涨。如果售价低于这个价格,或许质量会受到质疑。
据记者在1报道,生产一台台北水桶旅行数据记录仪所需的原材料包括芯片和电子元件、存储器、无线通信模块、印刷电路板、硬件元件、定制相机和电缆等。这些原材料在深圳市场有着固有的优势,所以大量的行车记录仪厂商在这里扎根。
据一位熟悉北斗行车记录仪生产的人士介绍,一款行车记录仪终端设备包括通讯模块、视频模块、定位模块、主控芯片等。“在这些细节中,提供了安装和维护服务。这也是为什么全国各地的卡车司机报告说,安装北斗行车记录仪后,每年要支付数百元的设备维护费。
老李说,各地的位置服务提供商往往在销售过程中扮演“中间角色”。一方面有交通部门的资源,可以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另一方面,他们有卡车车主和物流公司资源来销售终端设备。
在刘能看来,许多本地定位服务提供商没有足够的服务意识。“政府对定位服务提供商的管理和监督有待加强,提高车载终端设备的上线率和安装标准十分必要。”
“说实话,如果没有那么多地方标准认证和运营商,最终产品还是会落到车主、运输公司等用户身上,价格也不会那么贵。”老李说,一台生产成本只有1000元的行车记录仪,经过各省和定位服务商的检测,最终以高达4000元的价格卖给了最终用户卡车司机。
近年来,老李和刘能经常去各省参加产品检测招标。“我正在努力应对各地的标准测试,导致我们这样的大量中小企业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尤其是资金,真正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老李说。